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清太宗之侄多罗克勤郡王
清太宗之侄多罗克勤郡王
清太宗从弟济尔哈朗:水
清太祖第十五子和硕豫亲
清太祖第十五子和硕豫亲
清太祖第七子:年长功著
清太祖次子代善:获入朝
清太祖长子褚英:功亏一
欲与长兄试比高:清太祖
清太宗抚女和硕公主:关
最新热门    
 
清太宗之侄和硕颖亲王萨哈廉(图)

时间:2010-6-10 11:25:31  来源:北国网-时代商报
罢工,请众贝勒另立新汗。诸贝勒在定议代善之罪后,同时议定应罚萨哈廉雕鞍马5匹,空马5匹,银2000两,夺两牛录属人。当太宗再次临朝听政后,萨哈廉依然受罚,只是免革其两牛录属人而已。时隔不久,莽古济与莽古尔泰等盟誓谋逆事发,刚刚受过责罚的萨哈廉怒不可遏地说,莽古尔泰等所行悖乱,该遭天谴--并未因个人私利受损而心怀不满,而是依然衷心拥戴太宗。

    崇德元年(1636)正月起,萨哈廉开始卧病在床,太宗不仅多次亲自探望,而且还遣人“时时存问”,如派大学士希福前往慰问萨哈廉说,朕是多么盼望你的病能快点好啊,可是你却不要因为朕如此切念而着急上火,千万要安心调养恢复健康,那才是真的爱戴朕。萨哈廉对此感激涕零,回奏说,蒙皇上如此恩眷,臣或生或死又有何憾?只是“当国家大勋垂就”之际,臣却不能“尽力捐躯”,反而缠绵病榻,真是恨事啊!太宗闻奏,十分伤感,恻然叹道,国家岂是坚兵利甲能治理的,他日大业成就,“无此明哲人,何以整理乎?”

    同年五月十一日,太宗不顾诸王谏阻,又一次亲临探望萨哈廉。久病的萨哈廉已羸弱不堪,太宗一见忍不住潸然泪下,而萨哈廉也悲不自胜,泪流千行……“有顷”,萨哈廉病逝,时年33岁。太宗“不胜震悼”,诸王力劝太宗暂离萨哈廉病室,太宗“乃出”,可坐了没一会儿,又入室哭之,“举酒三奠,恸益甚”,以致萨哈廉的父亲代善都跪劝太宗还宫,太宗仍“不允”,“入哭者四,悲恸不已”,最后是诸王群臣皆跪,太宗方才起驾,但仍不入宫,而是在盛京宫殿之庭设幄而坐,“不御饮食”。代善又特遣人说,自己已进饮食,请皇上节哀。太宗才于当日戌时,入清宁宫,但令“辍朝三日”以示悼念。五月二十三日,因病而未得封王的萨哈廉被追封为和硕颖亲王。当日,太宗率诸王及文武大臣等亲往祭奠,太宗不仅亲自奠酒,而且再次“恸哭”,遣官宣读封册之文后,太宗“复痛哭三奠”。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萨哈廉死后,其墓原建于兴京(今辽宁新宾)城东南5里。康熙十年(1671),清廷赐谥号“毅”,并于康熙十一年(1672年),将萨哈廉之墓迁葬于兴京太子河南之平顶山下。乾隆十九年(1754),入祀盛京贤王祠。目前,萨哈廉之墓碑现存于辽宁省本溪市平顶山碑林供游人观瞻。

    附记太宗诸子

    洛格洛格是太宗的第二子,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生,母为太宗的继妃乌拉纳喇氏,为豪格胞弟,卒于天命六年(1621)十月,年仅11岁,无嗣。洛博会洛博会乃太宗之第三子,亦生于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母为太宗的元妃钮祜禄氏,不幸于天命二年(1617)夭折,年仅7岁,亦无嗣。叶布舒太宗的第四子叫叶布舒,生于天聪元年(1627)十月十八日,母为太宗庶妃颜扎氏。因为庶出,故初封镇国将军,直至康熙八年(1669),始晋封辅国公。康熙二十九年(1690)九月,叶布舒寿终正寝,享年64岁,史称奉恩辅国公,其后裔子孙无世职。

    硕塞硕塞为太宗第五子,天聪二年(1628)十二月二十四日生,母为太宗侧妃叶赫纳喇氏。顺治八年(1651)闰二月,以军功晋封为和硕承泽亲王。顺治十一年(1654)十二月,硕塞薨逝,时年27岁,谥号“裕”。乾隆四十三年(1778),其后世子孙奉旨承袭其爵,世袭罔替,成为清代八大“铁帽子王”之一。

    高塞高塞为太宗第六子,崇德二年(1637)二月十六日生,母为庶妃纳喇氏。顺治九年(1652)九月,受封辅国公。康熙八年(1669)九月,又晋封镇国公。康熙九年(1670)七月,高塞卒,时年34岁,谥号“悫厚”,其后裔子孙无世职。

    常舒太宗的第七子叫常舒,生于崇德二年(1637)四月十九日,母为庶妃伊尔根觉罗氏。初封镇国公,康熙八年(1669)九月,晋封辅国公。康熙十四年(1675)十二月,常舒被因事革爵。康熙卅七年(1698)十二月,重授辅国公品级,翌年十二月,常舒辞世,享年63岁,其后裔子孙无世职。

    第八子太宗第八子,未有名。其生于崇德二年(1637)七月初八日,母为敏惠恭和元妃,即生前备受太宗宠爱之宸妃。此子虽被太宗开创先例,于大政殿颁布了有清以来第一道“诞育皇嗣”而大赦天下的诏令,立为嗣子,但崇德三年(1638)正月廿八日,此子夭折,史料上称年仅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