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名人 >> 历史文化 >> 正文
探秘唐木构建筑:梁思成
盗墓史迹:探秘史上最牛
探秘赵公藏真处 赵公究
蒋家王朝后花园 探秘溪
陶渊明与《桃花源记》创
探秘千年档案(图)
探秘明代末期最著名的私
宽厚包容同朝相 戮力同
亮宝楼风烛残年空陈迹 
探秘“金三角”山地民族
最新热门    
 
探秘盛唐木建活化石(图)

时间:2010-6-26 11:57:09  来源:广州日报
菜,女子也会把面食做得极其精细,锅台永远是干干净净的。”同行的山西日报经委会委员李伟笑着介绍说。如此细致灵动的山西人自然不会轻易触碰神灵的基业。

    另一方面,相比周边的山东、河南等省份,山西境内没发生过太大的战乱,使这些古建筑得以侥幸存留。此外,山西气候干燥,没有白蚁,避免了虫咬毁损的风险。

    这些庙宇多处于僻静的穷乡僻壤,香火不旺,恰恰成就了它们历经千年屹立不倒。

    这几所寺庙,多半都非国家所建,如果香火旺,寺庙钱财宽裕,大可数次翻修重建。正因为地处偏远,香火难以为继,反而使这些寺庙得以顽强“存活”。

    举例来说,和唐代朝廷建造的佛光寺相比,民间建造的南禅寺规模气度明显略逊一筹。可以看出,在古代佛教遍及五台山台内台外的鼎盛时期,南禅寺实际上只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乡村小庙,规模狭小,地处偏远,与当时五台山盛极一时的那些名刹古寺、皇庙大禅无法相提并论。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北魏甚至更早时期五台山那数以百计的寺庙有一座幸存下来,都不知道要比南禅寺好上多少倍。但是,世事就是这样滑稽,历史就是这样无情。南禅寺正因为它的偏僻、狭小和默默无闻,反而成就了它今日的辉煌和幸运。在上千年的历史中,兵戎战乱、山洪地震、灭佛运动等天灾人祸时时袭扰这些千年古庙后,南禅寺却侥幸存活下来,时至今日,成了现存亚洲最古老的木结构建筑。

    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寻觅佛光寺

    目前,经过建筑学家、考古学家多年考察确证,全国共有4处保存较为完整的唐代木构建筑——山西五台山南禅寺、佛光寺、芮城广仁王庙、平顺天台庵,它们都奇迹般地存于山西省境内。这些榫卯结构不着一钉的木构建筑,传达着唐代独特的艺术神韵。

    如果只能选择一座唐代的古建筑,也许就是五台山的佛光寺大殿。它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有分量的唐代建筑,梁思成先生形容为“国内古建筑的第一瑰宝”。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关于古建筑的研究及发现几乎是一片空白。曾有日本学者断言:中国已不存在唐以前的木构建筑,要看唐代木构建筑,只能到日本的奈良去。然而建筑学家梁思成却不相信这一点。一次偶然的机会,梁思成看到了法国汉学家伯希和在敦煌石窟按实物拍摄的《敦煌石窟图录》,其中117号洞窟的唐代壁画让梁思成怦然心动,这张“五台山图”不是绘制了佛教圣地五台山的全景吗?其中一座名为“大佛光之寺”的古寺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唐代木构建筑吗?

    然而时间已过去一千多年了,在这漫长的岁月里,虫蛀、火灾、战乱……对木构建筑都是致命的威胁。加之当时战乱频繁,许多极具价值的庙宇都可能被毁于一旦。

    1931年至1937年间,为了收集编写中国建筑史的资料,梁思成与当时营造学社的同仁们跋山涉水,跑了200多个县,调查研究了2000多座古建筑和早期造像石窟。

    当时,民生凋敝,梁思成、林徽因的野外调查也异常艰苦。他们在一篇调查日记里写道:“行三公里雨骤至,避山旁小庙中。六时雨止,沟道中洪流澎湃,不克前进,乃下山宿大社村周氏宗祠内。终日奔波,仅得馒头三枚,晚间又为臭虫蚊虫所攻,不能安枕尤为痛苦。”如此,他们却甘之如饴。

    墨迹透露建造年代

    1937年6月26日,梁思成、林徽因骑着毛驴来到山西五台山脚下的豆村。黄昏时分,这个偏僻村落背面山坡上的一座外形奇特的大殿映入他们的眼帘。巨大、坚固和简洁的斗拱、超长的屋檐,显示其年代之久远,梁思成惊喜万分,“它能比我们此前所发现的最老的木建筑还要老吗?”

    繁复的测量与艰难的考据开始了。他们看到殿内的22根檐柱和14根内柱围成一个“回”字形,在宋人李诫所著《营造法式》中,这种形构被称为“金厢底槽”,这正是中国古代早期木结构建筑特有的型制。梁思成又发现,这大殿的屋顶架构,只在唐代绘画里才有。而塑像、梁架、斗拱、藻井甚至壁画、墨迹都明白无误地传达出晚唐遗风。在手电筒的帮助下,他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