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历史百科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杨义:《开心学国学——…
解玺璋:读书须教有疑
最新热门    
 
杨义:读书的启示

时间:2009-7-3 13:44:24  来源:不详
 

  我1965年进大学,“文革”几年基本不上课,“读书无用论”流行。我又是从农村来的,没有上蹿下跳的能力,面对大庭广众一讲话,脸都红得像关云长,自知不是登高一呼群山响应的领袖人物。读书面对书中人物不会红脸,那就找书来读。心里也想,父母在农村头顶烈日、脸朝水田,那么辛苦种地供你读书,你竟然放放荡荡,不读或不读好,你有良心吗?

 

  所以在“文革”十年,我没有荒废。只是一个找到书就看的老老实实的读书人。那时图书馆关闭了,人大图书馆马列的书很多,处理重复的版本,我花五毛钱买一套《资本论》,厚厚的三卷,花了一年时间从头到尾读一遍,还写了一大本笔记。一个伟大的精神体系什么样,经典什么样,读了之后内心受到强烈的震荡,仿开启了一个博大的境界。那时找书不容易,北京的同学回家带来一些书,带什么书我就看什么书:古希腊哲学、德国古典哲学、文艺复兴的艺术,包括普希金、高尔基和《红楼梦》、《儒林外史》,也是那时读的。他们说我三天一小本,五天一大本。到工厂后我还通读过《史记》、《资治通鉴》、《鲁迅全集》以及一批中外长篇小说,有些书、有些篇章反复阅读得津津有味。人有些东西是暂时的,开会坐坐主席台啊,风光一下啊,有人有此兴趣也未尝不可,但我总觉得读书积累下来的素质是一辈子发生作用的。

 

  我指导博士生,总是告诫他们,不要教科书上讲了什么,你添加几条材料,就洋洋洒洒地做文章。你要在教科书上不可生疑处进行质疑,发现新问题,开拓新思路,才能做好文章。所以,要善于发现自己的精神优势,欣赏和发挥自己的这种优势,把它落实到刻苦上,建立学术上有根柢的创新机制。在读书的刻苦上,农村孩子容易做到,他会觉得读一本书比挑一天粪轻松。我写现代小说史,读了近两千种书,有意思的、没意思的,不是也很容易地读了一本又一本吗?最紧张时,一天一本,还做笔记。一个作家的书你把它读完,一个领域的书你把它读完,找一个比较窄的领域,挖一口深井是力所能及的。找一个中等的领域,你觉得很有兴趣,也很有意义和发展潜力的,读它十年八年,可能在这个领域,全国读书读得最多的就是你,你最有发言权。不要找大而无当、空泛不实的题目,要找具体的、自己有感觉的中等题目。我写小说史读了近两千种书,也是因为有北京的各家图书馆,还有文学所的图书馆,它的藏书为地方图书馆所不及。守着文学所的五十万专业藏书,而不认真读书,实在有点像杜牧所形容的“浮生却似冰底水,日夜东流人不知”了。围绕着一些有价值的、有兴趣的领域,对与它相关的各种材料进行竭泽而渔式的阅读,相互比较揣摩,从它们之间微妙的差别、不同层面的变化,甚至相反相成中,发现深层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体验。这样,你的思想就自由了,你就有了发言权。因为人家没读的你读了,人家没读那么多而你读了那么多,人家没注意到的你注意了。

 

读书是一种智慧的实现

 

  既要以智慧读书,又要在书中读出智慧,读出深度,读出精彩,读出意义。

 

  世界上书籍之多,用汗牛充栋已不足以形容,说是浩如烟海一点也不过分。而近世以来,企图对书中知识作出种种解释的思潮流派又五花八门,这就使得读者在面对花招百出的路标时既受启发,又易陷入迷魂阵。要保持一颗纯朴的心去认知书中的原本意义,已是难乎其难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