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贾平凹:中国人有许多奴…
中国人的迈克尔记忆:李…
秦俑发掘缺少道德合法性…
欧阳山尊:中国话剧最忠…
中国民歌在“跨界”创新…
迦南:喧嚣时代的孔子—…
中国的古典诗歌如何走向…
是谁杀了中国历史上的6…
中国人的内在自我——访…
外籍男子因感情经济纠纷…
最新热门    
 
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冯其庸:不读书 无以能

时间:2009-7-7 15:24:08  来源:不详

没有经历过失学痛苦的人,是很难体会到读书机会的珍贵的。我小学五年级因抗战爆发,家乡沦陷,学校停办而失学,一直在老家农村种地。实际上即使我在上学的时候,也是一直跟着大人下地劳动的,农村的孩子,一般十来岁早就下地劳动了。宋体>

 

  我在小学读书的时候就喜欢读课外书,所以五年级失学时(虚岁14岁),我书包里还有一部学校图书馆的《三国演义》,因学校突然停办,我无处可还,就成为我失学以后唯一的读本。因此有不少回目,不少精彩对话,我当时都能背出来。之后,我又借到《古诗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西厢记》等等,我读书喜欢背诵,大概是因为书难借到的缘故,所以借到后就舍不得放手,只有一个办,尽量能多读熟背诵一些。后来我上了农村初中,也还是千方百计找课外书读,于是也积攒了一点书。记得读了《浮生六记》后,我还特意到东高山去找沈三白和芸娘住过的地方,因为书中所记的东高山离我家太近了。可惜我去调查时,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但从那时起我即养成了读书和调查的习惯,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我从小就不知不觉地走上了自学之路。我读书渐渐多了,知识也逐步扩充了,好像发现了一个新天地,觉得原来不少不懂的事情都可以从书本中获得。我好像得到了窍门,乐此不疲。

 

  我在读书过程中,还有一个乐趣就是“悟”。因为贪读,所以有些诗或文章,尽管还不大懂,我却先背熟了。在地里劳动的时候,我脑子里就默诵这些诗文以为乐趣。农村的很多活是简单劳动,完全可以既干活脑子里又想问题的。有一次我在锄地的时候,脑子里忽然跳出了《古诗十九首》中第一首的四句诗:“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我想这是说从胡地来的马,依恋着北方吹来的风,从南方越地来的鸟,筑巢也要筑在向南的树枝上,就是说无论是胡马还是越鸟,都怀有思乡的情绪。最后的一个“缓”字,我长期不得其解,这时忽然悟到,“缓”就是“松”,就是“宽”的意思,这样也就白了下面两句是说离别已经很久了,衣带也显得宽松了,为什么宽松,因为想念亲人瘦了。我想到这里,觉得这四句诗完全可以贯通了。当时心里非常高兴,虽然还不知道我理解得是否正确,但我心里却真的非常快乐。从此以后,我就悟到读书要多想,多思考,因此多思也就成为我的读书习惯。现在的人会觉得拿部《辞海》来一查不就解决了吗?这当然不错。但那时还没有《辞海》,那是大约1937或1938年的事。中华书局的第一本《辞海》是1947年出版的,这已经是十年以后的事了。我那时僻居农村,只靠死读、死背和苦思苦想,那里知道有什么工具书?就连注释这些古诗文的书也无处可找。到1947年中华书局的《辞海》出来了,我竭尽全力买到了一部,这就成为我的读书宝钥,凡是不懂的都去问这部书。这部《辞海》跟随我已经60多年了,我现在有了好多新的工具书,但我还舍不得丢弃这部《辞海》,因为我是靠着它慢慢地成长的。

 

  当然,读书多思,还只是一端,多思还必须求证。你的思考是否正确,还必须得到证明,这证明一是靠前辈学者研究的成果,包括古人的笺疏;二是靠你再查各种资料,包括《辞海》之类的工具书和其他可以确证的资料。决不能自以为是,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