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夏晓虹:这是我一生的福分

时间:2009-7-16 12:06:18  来源:不详
课,只参加考试即可。不仅混过了本科考试,在读研究生阶段,居然也一举“免修”过关。甚至当时在电视中最早教授英语的外文局英国专家彭文兰,那时在北大做旁听生,与我相熟,听过我“偶尔露峥嵘”的三两句英语,竟也很赞赏我的纯正“伦敦音”。由此我才知道,小学时代在景山学校习得的英文,还是如同阳春白雪般的高级正音。

   

    相比外语,我对语文课的教学记忆更深刻。在课堂上,赵颖君老师曾讲授过《纪昌学射》一文。解说时,赵老师也随手在黑板上写了一些“关键词”,我都逐一记下。接下来的作文,是要求把这篇古文改写成白话。利用这些记录下来的词语,我很快完成了作业。而在全校的作文评比中,此文意外地获得了最高等级的“红杏奖”(自宋诗“一枝红杏出墙来”取义),后来还荣幸地被编入学校的优秀作文选中。上大学后,我的一位同窗好友,母亲是北京一所小学的教师,她说早就知道我的名字,来源即是那本景山学校作文选。当年此选本曾在北京中小学广为流传,使景山学校的教育改革在更大范围内得到了回应。至于本人的那篇作文,成功的诀窍还在将老师使用过的词语全部穿插进来,实际是复原了赵老师讲解的现场,倒没有多少创造性。大约在老师们看来,三四年级的学生能够妥帖地运用这些成语,已经很不容易。

   

    我在语文老师的眼中,最拿手的还是写评论性文字。发现自己的这一“特长”,是从一次期末作文考试开始的。1963年,京剧《红灯记》的前身、电影《自有后来人》上映,当时大为轰动。我写的观后感得了高分,很得老师夸奖,我也自以为在此道颇具潜力。因此私下报名参加过景山公园少年宫组织的书评征文比赛,不幸的是,那次的结果并不美妙。

   

    不过,我在学校里还是保持着善写评论的好名声。四五年级的时候,学校进行过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改革,语文课也有开放时段。逢到这些课时,我们自己读书,书目自由选择,也可征求老师的意见,读后则须写下感想。任课老师也手持一卷,斜对同学,坐在讲台一侧的课桌前阅读。学生如发生问题,即可走上前去,向老师提问。我因为当时正喜欢中华书局编辑出版的“中国历史小丛书”,于是选了一本《李贽》,似懂非懂地读起来,也曾经装模作样地向赵老师当堂请教过。而我那篇不打草稿、直接写在横格练习本上的《李贽》一书读后感,竟然博得了老师们的一致赞赏,在全年级各班作为范文被反复宣读过,算是小出了一回名。其实,以我那时的知识水准,本无法真正理解李贽的思想。读书笔记中的幼稚,应该显而易见。老师们不计较,还是看重我敢于把这么难懂的读物当作练习材料吧。

   

    大约1965年秋,学校又发起了“立下愚公志,登上作文山”的语文教改活动。在这两句张挂在楼道中的醒目大字口号之下,墙壁上贴满了挑选出的学生作文。那时学习的范文中,以杨朔、刘白羽的抒情散文为主。对于小学生来说,抒情很难模仿;若移步换形成浮想联翩,倒是易于上手。一时之间,畅想曲便成为我们作文写作的流行套路。记得风头最健的是五年级的陈小眉,她的几篇作文都在各班传阅过。我最佩服她的也是想象力丰沛,一篇记述邓小平“六一”儿童节到景山公园观看学生合唱演出的《青松颂》,以十几二十个“青松!青松!!”打头的排比句连缀成篇,气势排山倒海,令人至今难忘。前几年在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校区见到小眉,她还兴致勃勃地拿出很多景山学校时期的老照片,显然,那段时光已经成为她最珍贵的一段人生经历。她的美国丈夫听说我和小眉是小学校友,也不由高看我一眼,因为在他心目中,景山学校是全中国最好的学校。这个印象自然是小眉平日的言谈灌输造成的。

   

    虽然在作文上略有成就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