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钱文忠:“从现在起,我…
钱文忠:季羡林先生的“…
杨光:《钱文忠解读〈三…
刘忠:中国现代文学精神…
最新热门    
 
钱文忠:为了永久的不悔——恩师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

时间:2009-7-17 14:23:42  来源:不详
魅力,他的热爱故国、坚守良知、醉心学术,他对文化传承、交流、弘扬、发展的毕生努力,他对东方文化乃至人类文明未来的深切关怀和远见卓识,都是通过以散文和杂文创作为主体的文学活动传达给社会公众的。

   

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

   

    同时,如果我们不能真切体认季羡林先生的文学情缘,那么,我们就不能说真切地理解了一代宗师的生命。季羡林先生不是一个感情外露的人,但是,他的内心世界深邃而丰富。由于独特的人生历程,文学写作起初是季羡林先生只为自己保留的一扇永不关闭的窗户。和很多人一样,季羡林先生是由文学青年开始自己的文字生涯的。虽然他后来并不以文学创作作为自己的专业,但是,文学陪伴了季羡林的一生。

   

    一直到大学毕业以前,离开自己的母亲,从老家平到济南投奔叔父的季羡林先生,心灵深处埋藏着寄人篱下带来的压抑,这也使得原本丰富的感情不断地内敛积聚。季羡林先生自己最喜欢的几篇散文都在这个阶段写成发表:《枸杞树》、《黄昏》、《回忆》、《年》、《兔子》、《母与子》、《红》、《寂寞》。这些为他带来文坛声誉的散文感情浓郁、笔触细腻、内容隐晦、思绪深沉、情调感伤。也就是在这个阶段,离开今天将近80年前,季羡林先生形成了他的一部分的文学观。他在1931年11月14日的日记里写下了这么一段话:“最近我才觉得我的兴趣是倾向象征的唯美的方面的。我在德国作家中喜欢荷尔德林,法国喜欢魏尔仑、波德莱尔,英国布莱克、济慈以至其他唯美派诗人。不过这些诗人的作品我读的并不很多,我所谓喜欢者大半都是byintuition (直觉地)。然而即便,他们的天才总是能觉得到的。我主张诗要有形式,与其说有metre(格律)、有rhyme(韵律)。以前一个时期,我曾主张内容重于形式,现在以为是不对的。散文(尤其是抒情的)不要内容(形式?)吗?”我们可以发现,对文学形式的美的追求实际上贯穿了季羡林先生的整个写作生涯。

   

    留德十年,季羡林先生的主要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各种古代语言的学习和研究上了。生活因为战乱而艰辛,情感由于思念而沉重,文学不仅没有离开季羡林先生,反而成了最重要的寄托。在这段时间里,季羡林先生的文笔记录着他所看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比如《Wala》就描述了旅途中遇见的一位美丽的波兰犹太女孩,笔下洒满了凄绝的美艳,充满了哀婉的同情。我想说的是,季羡林先生在这一时期的日记至今尚未发表,从他自己引用的有限的几段来看,完全是自有内容的唯美的文学佳构。后来风行于世的《留德十年》所依据的主要就是日记,季羡林先生晚年的好几篇脍炙人口的散文,也应该是来源于此。

   

    回国以后不久,中国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变,新的时代开始了。学术环境和条件的改变,使得季羡林先生不得不改变了自己已经取得重大成就的研究专业,无奈地开始了实际上的改行或者偏行。但是,和文学相关的工作却开始占据了季羡林先生的发表目录。除了多种语言的文学翻译以外,主要就是散文创作。这个时期的散文,充满了独特的时代气息。1961年到1965年,是季羡林先生学术研究的黯淡期,却是文学创作的丰收期,一共写作了27篇散文。季羡林先生自己很感满意的《春满燕园》写于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的1962年。季羡林先生多次讲过:“凡是没有真正使我感动的事物,我决不下笔去写。”而1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