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张继海:说说中华版哲学古籍

时间:2009-7-17 14:23:50  来源:不详
作的“原哲学组存稿”登记,其中赫然有《求仁录》之名,并注有“本社请人校点”,“未加工”字样。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政治环境下,一些旧知识分子没有工作,生活困难,中华书局便聘请他们承担部分古籍整理的工作,由中华书局根据古籍整理规划确定书目,提供底本、校本和其他工作上的便利,请人进行点校,并将稿费按月预支给作者,作为其主要的经济来源。初点工作完成后,中华书局再对书稿作初审(有的要交专家审阅),通过之后,再安排局内编辑力量对书稿做细致加工,必要时还要作复校(我亲手接触的书稿,就有大部分校勘记是责任编辑补写的),甚至聘请外编。比较重要的书稿,最后还要请人写序或前言。可以说,从一开始确定选题上项目,到最后的编校出版,中华书局都是一个组织者,居于主导地位,在物质投入、前期点校工作的参与、后期编辑加工的劳动含量等方面,都是不容忽视的,起了极重要的作用。应该这么说,参与点校者所做的工作只占了全部工作的一部分,而初稿的面貌跟最终出版后的样子也可能相差很大。

 

  当年在此种环境下出版了相当一批书,有其时代印记,读者切不要拿现在的著作权往过去的事物上套。因为外界对此情况不甚了解,中华的一些老编辑又一向低调,不愿对外申说,我觉得长久保持沉默未必是好事,可能还会招来误会,所以在这里饶舌,说明一下。书归正传。大约在《黄梨洲文集》出版后不久,几乎与《陈确集》的整理同时,潘用微的《求仁录》也纳入了中华书局的整理计划。我见到的书稿,是以蓝色钢笔抄写在中华书局30×24绿格稿纸上,标点多数为铅笔,少数则被墨笔或红色圆珠笔涂抹改正,天眉处有不少校记,也是铅笔、红笔和毛笔字都有,可以看出由初校、复核判断到写出校勘记的整个过程。工作之细,令人叹服。或许是由于潘用微的名气不够大,知之者较少,所以书稿不被看重,其编辑出版过程被一延再延。不管怎样,到2009年中,这个漫长的过程终于划上了句号。当第一眼看到它的送审样书时,我压抑不住自己喜悦的心情,如释重负地长出了一口气:作为其出版过程最后的亲历者,我总算对得住为之付出过辛勤劳动的各位前辈,可以有个交待了。

 

  黄、陈、潘三人著作的出版时间颇有巧合。《黄梨洲文集》出版于1959年,《陈确集》出版于1979年,而《潘子求仁录辑要》出版于2009年。与潘书出版同时,中华书局重印了黄、陈二书。时隔50年后,黄、陈、潘三书可以同时聚首,冥冥之中大概也有一些缘分吧。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