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季羡林遗产大战,北大为…
《阅世心语》:听季羡林…
季羡林:国学应该是“大…
寻找季羡林先生在京的几…
寻找季羡林先生在京的几…
王大可:品味季羡林的“…
叶匡政:无视传统丧葬之…
作为翻译家的季羡林
上海书店新推纪念版《季…
季羡林遗产风波追踪:前…
最新热门    
 
寻找季羡林先生在京的几个拐点(1)

时间:2009-7-29 12:48:16  来源:不详
编者按

  季羡林先生一生去过的地方很多,而他生活时间最长的地方就是北京。从年少时求学,到学成归来报效祖国,再到成就大师的辉煌,这些无不与北京这块土地息息相连。如今先生西去,为了回望他的生命脚步,感知他的心灵旅程,我们特别约请一位作者去实地寻找先生在北京曾经的足迹,也许这是对先生最好的怀念。

  华大学——梦开始的地方

  前几日,友人突然问我一个问题:“国学大师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思索了良久回答道:“是季羡林先生那样吧。”友人又问我:“为什么?”我说:“看到他,我仿看到了大海。”7月11日上午,友人忽然打来电话,告诉我一个惊人的消息:“季羡林先生去世了。”听了这个消息,我一下子就怔在那里。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可又不得不相信。

  季羡林先生去世后,新华社曾经刊发了这样一段话:“2009年7月11日,当代中国学术泰斗季羡林辞世。无论是学术成就或治学品格,先生是名副其实的学术巨擘、国学大师。在一个需要大师的国度,在一个大师稀缺的年代——让我们暂抑伤痛,在泪光中回望大师的生命脚步,感知他的心灵旅程。”

  季羡林先生曾经这样描述他的人生道路:“六岁那年,我从那个小村庄里走出,走向通都大邑,一走就走了九十多年。我走过阳关大道,也跨过独木小桥,有时候歪打正着,有时候也正打歪着,坎坎坷坷,跌跌撞撞,磕磕碰碰,推推搡搡,云里,雾里……”1911年,季羡林先生出生在鲁西南的一个贫穷的小村庄,在这里他生活了六年。六岁那年他离开了这个小村庄到济南求学。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同时考取了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因为年少时他就怀揣着出国梦,于是他选择了清华大学的西洋文学系。如今,我们回望季羡林先生一路走过来的脚步,发现先生人生梦开始的地方,正是他的母校清华大学,也正是从这里开启了他的大师之路。

  1930年,19岁的季羡林来到了清华大学求学,在这里他度过了四年的大学时光。我寻找季羡林先生在北京足迹旅程的第一站就是从清华大学开始的。

  清华大学地处西郊清代皇家园林风景区,校园紧挨着圆园。我去清华大学时发现,从清华大学西门走不到十分钟的路程就是圆明园了。这也难怪,早在清朝康熙年间,清华大学所在的这片地方就是圆明园的附属园林,称熙春园。道光年间又分成熙春园和近春园两部分,咸丰年间熙春园改名为清华园。

  而清华园与清华大学的联系,还要从1909年说起。这一年,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在北京设立“游美学务处”,开始招考第一批学生赴美留学,同年内务府将清华园拨给学务处作为“游美肄业馆”的馆址,并开始动工建设。1911年游美肄业馆在清华园建成,更名为“清华学堂”,1912年更名为“清华学校”。

  从清华大学西门走进校园,皇家建筑的尊贵气度,西洋建筑的诗情画意,苏式建筑的雄伟庄重,现代建筑的简洁典雅,融会在这座校园中。而整个校园中最打动我的莫过于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1914年梁启超先生到清华以“君子”为题做演讲时曾用《周易》“乾”、“坤”二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来激励清华学子发愤图强。

  我想也许正是清华大学这种自强不息、发愤图强的精神,造就出季羡林先生一生的辉煌。他四年刻苦学习,最终以全优的成绩毕业。然而季羡林先生毕业时,也遇到了现在年轻人遇到的难题——就业。对于没有门路,又没有经济基础的他来说,几乎到了毕业就要失业的地步。而就在此时,他的母校山东济南高级中学校长还吾,托人游说他回母校任国文教员。当时除了这条路以外,他已无路可走。于是,1934年秋天,季羡林先生离开了生活四年的北京,回到了济南高中教书。

  前门火车站——走向大师之路的起点

  季羡林先生在济南教书并不如意,就在他心急似火而又一筹莫展的时候,这时出现了天赐良机。清华大学与德国学术交换处签订了一个合同,双方交换研究生,路费置装费自己出,食宿费相互付给:中国每月三十块大洋,德国一百二十马克,这些马克仅够勉强支付食宿费用。虽然条件并不理想,但是对季羡林先生来说却是一次珍贵的机会,非抓住不可。季羡林先生在清华大学专修德文,四年的成绩是全优,因此他一报名就通过了。不过由于家庭贫困,他曾经一度想放弃,多少年后季羡林先生回忆起这段往事还说:“这是他逢到了生平第一次重大抉择。”最终季羡林先生还是选择了出国留学。

  我一直在想季羡林先生出国留学会是走哪一条路呢?他会像当时大多数留学生那样坐轮船漂洋过海,到达求学的彼岸吗?而真实的答案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季羡林先生是乘坐火车去往德国留学的。当年从中国到欧洲,没有航线可飞,海路太遥远又麻烦,最简便的路程就是走前苏联西伯利亚大铁路,而这段铁路其中一段穿越中国东三省,这几乎是从中国去往欧洲大陆唯一可行的,但是这条路却充满风险。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三省建立所谓的“满洲国”,处处白色恐怖。虽然这条路上充满了危险,但是季羡林先生一心想出国求学,面对这些危险,也就义无反顾了。

  1935年8月31日,季羡林先生从前门火车站登上了去往德国的火车。前门火车站是北京人对这个车站的俗称,它真正的名字叫“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我的脚步又来到了天安门广场的东南角,那座灰白相间的欧式建筑就是前门火车站曾经的站房,不过经过多次复建、装修它已经变得焕然一新了。在老站房的上面赫然挂着“北京铁路博物馆”的牌子。很多初来乍到的人,看到这个牌子一定会认为这不是铁路博物馆吗,怎么说是火车站呢?其实前门火车站变身铁路博物馆也就是近几年的事,早五十年,人们在北京乘坐火车,还要到前门火车站。

  前门火车站始建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落成于1906年,当时是全国最大的火车站。车站建筑经历了从清末民初、北洋政府、日伪统治、国民党统治到新中国成立的不同历史阶段,站名从“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前门站”、“北京站”、“北平站”、“北平东站”经历多次演变,至1959年9月15日,新建的北京站开通运营,这座建筑才算完成了它作为铁路车站的历史使命,改成了北京铁路职工俱乐部、老车站商城等等。

  在我的记忆里,车站站房特别高大,不是二层楼就是三层楼。我记得上世纪九十年代,火车站改为老车站商城,里面都是卖东西的,我的一件衣服还是在这里买的。但是,这里好像做什么买卖都“火”不了,经营模式换了又换,怎么都不行,最后改成了铁路博物馆。我想,博物馆其实才应该是这座老站房的真正归宿。

  1935年,季羡林先生从前门火车站开始了他十年的留德生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