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收藏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再谈汉人改造先秦典籍——方法论问题

时间:2009-8-4 11:14:51  来源:不详
造说。如前面提到的浅野先生所说,这种影响,使得有些日本学者在研究出土先秦文献时把时间也拉到汉代。另外,对《上博简》、《清华简》也有人提出伪造说。其中很重要的一点,都是就传世本与出土文献相比较而言的,如果考虑到汉人“改造”说,有些问题其实是可以不必讨论的,这里包括我曾指出的,汉人“改造”典籍时会打上汉人的时代与思想烙印,但是不能反过来,见到与汉代思想相近的东西,就断言是汉代作品。浅野就列举了这方面的例子,思想分析的结论,往往被新的出土材料所否定。

 

  这中间关键是一个方论的问题。我们可以根据“改造”说,从具体比较中作比较深入的分析。例如,浅野先生认为,战国时期有《老子》、郭店简《太一生水》、上博简《恒先》各自独立的宇宙生成论,三者并立,因此思想史应该改写。这是不错的,但是,我们还可以进一步在具体比较三者的基础上,看它们在汉代发生了怎样的影响?汉人如何选择,如何采纳,并在其基础上又如何进一步形成自己的宇宙观?本来“道”、“太一”、“恒”也可能只是名词的不同,但后二者加进了“水”、加进了“气”、加进了“神明”等内容,和《老子》抽象为一、二、三不同,所以形成了不同的宇宙生成论。“太一”、“恒”可以与“道”等同,《老子》中“道”和“一”本来也可以说是一回事。但是,“太一”在汉代变成了天神,《史记·封禅书》中有“天神贵者太一”,更不用说后来道教的太一神了。至于“恒”字,我想到了一点,帛书《老子》中的“常道”、“常名”作“恒道”、“恒名”,有人还就此做过文章,“恒”的演变,是否还可以探寻点什么?

 

  又例如,在清华简《保训》的讨论中,有学者就书写笔法、文句等提出疑问。这里我想说,讨论这一问题时是否也应考虑汉人“改造”这一因素。即便是经过汉人“改造”过的《尚书》,如韩愈《进学解》所说:“《周诰》、《殷盘》,佶屈聱牙”。文字艰涩,语句拗口。可以这样说,几乎所有的出土文献,在文字、语句方面都比汉人整理过后的《诗》、《书》更难读难懂。先秦所有典籍,变成汉以后的传世本,至少经过文字和语句上的改造,使用汉代通行的文字,调整语句以便传授,等等。

 

  再以《诗经》为例作更具体一点的说明。汉有齐、鲁、韩三家《诗》,还有《毛诗》,实际上还不止这些,至少《汉书·艺文志》就说有“六家”。学界对此有分别的、有综合的、也有比较的研究,成果已然不少。我的学生葛立斌就曾试图进一步具体研究汉人对《诗经》的改造,他初步研究认为,传世的《毛诗》与三家诗比较,有一个“版本上的漫长的形成过程,这种版本发展主要体现在文字使用、某些篇目的删改、篇名的改变以及类序的编纂次序等多方面的改变。”他统计了从《墨子》、《论语》、《荀子》到《吕氏春秋》等先秦文献中引用的佚诗,以及“上博简”提到《诗经》文本中的佚诗,比较其异同,指出:“佚诗的现象到汉代文献中却较少出现了,如四家《诗》尽管存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但在《诗》的篇目上实际是相同的。而汉武帝以后的各种文献引《诗》更是没有佚诗现象。”因此,在这些具体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汉人“改造”问题,能够更好、更全面地认识传世文献,对推进相关研究将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责任编辑: 由之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