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没有接一部片约。“这部剧的开拍是基于儒学传统在当代社会的一种映照:人们迷失于快节奏的生活和工作,反过来寻求儒学传统中的价值观,像‘论语热’,还有孔子学院的大规模建立,都反映了这一点。”
改编难度大 尊重史实还是肆意发挥?
“孔子热”有群众基础,对于主创们来说是件好事,对于投资方来说,又节约了一笔大大的宣传费,更是好事。但问题是:正是因为大家十分熟悉,所以反倒很难在创作上有所突破,熟悉影视创作的人都知道,越熟悉的题材越难驾驭,所以创作孔子不难,难在把孔子创作好!这个题材本身的难度不言而喻。不过,从目前通过立项的三个《孔子》公开的消息看,主创们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用生动的方式把孔子表现得更加立体,拉近他与现代观众的心理距离。比如,胡玫的电影《孔子》就很有娱乐性。孔子身高1米9?孔子会武术?孔子还与一个“美而淫”的女人南子有交集?这些话题都让人很是新奇:从小学就开始念“子曰”,但我们对于孔子,了解竟是如此有限!从影视制作的角度来讲,这种“无知”反而增加了影视人物的新鲜度,大众的胃口一下子被勾起。
不过,胡玫这样的创作手法虽然把观众的胃口吊得很高,但也带来了极大的风险。圣人的故事要写得非常谨慎,要根据史实以及历史记载进行创作。胡玫曾用“诚惶诚恐、如履薄冰”来形容自己接拍时的心情。韩刚也说,挑孔子的演员很难。此外,最主要的是考虑怎样把孔子的形象展示出来,让观众接受,但是既不是刻意追求人物的个性化,又不是把他打造成“圣人的雕塑”。这对主创们来说,绝对是件考验水平的难事!
张颐武:“扎堆”是因公众有需求
就在主创和业内人士关注如何“破题”,把孔子塑造得既生动又不离谱的同时,广电总局却很犯难:拍孔子等圣贤的影视作品,群众基础深,市场反映好,推广得当,对提高中华文化对外的影响力也有好处。不过,这些愿景看上去虽然很美,但会不会太集中?观众在短时间内能够接受这么多的孔子形象吗?这些待批的“诸子百家”到底是拍还是不拍?
对此,张颐武很乐观:“我觉得所谓‘扎堆’是因为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