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学勤:清华简《(耆)夜…
最新热门    
 
李学勤:从“绝学”到“显学”——中国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

时间:2009-8-14 11:28:38  来源:不详
,1973年的长沙马王堆帛书,1974年新的居延汉简,1975年的云梦睡虎地秦简,1983年的江陵张家山汉简,1992年的敦煌悬泉置汉简,1993年的荆门郭店楚简,1994年上海博物馆入藏的楚简,1996年长沙走马楼的三国吴简,2002年的龙山里耶秦简等。对这些新发现的简帛,有众多学者进行研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由于简帛的内容有书籍与文书之分,研究的方法和途径彼此不同,近年来简帛学又有进一步细化的趋势,恐怕不久就会成为两个分支了。

 

  战国文字研究成为专门的学科分支,比简帛学更迟一些。与殷商文字主要是甲骨文、西周春秋文字主要是金文不一样,战国文字散见于金文、陶文、玺印、货币、简帛、石刻等项,很难做综合考察。早在上世纪20年代,王国维曾将这一时期的文字区分为东土(六国)和西土(秦),特别指出六国文字“上与殷周古文,中与秦文,下与小篆不合”,乃是当时的“通行文字”,但他未能做具体研究。后来,兰有编著《六国文字研究》的计划,也没有实现。因为研究的欠缺,1933年寿县李三孤堆楚墓发现的大量金文,以及上面提到过的1942年长沙子弹库出土的帛书,都在很长时间不能正确释读。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才有论著将各种战国文字材料集中起来,依《说文》“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之说,划分为三晋、燕、齐、楚、秦五系,给这个学科分支的建立开拓了道路。

 

  战国文字研究在改革开放以后进步非常快。在历届“中国古文字研究会”的会议上,这个分支的论文越来越多。1989年何琳仪的《战国文字通论》(2003年有订补本)和2001年汤余惠主编的《战国文字编》的出版,可以作为这个学科分支成熟的标志。

 

古文字演变系谱贯通

 

  中国的古文字,从殷商到西周,各地本来是统一的。春秋时王朝衰弱,诸侯主政,国家趋向分裂,文字开始有东土、西土的分别,到战国时各国的差异更甚。秦代统一文字,是以秦文字为标准。汉以下的文字都由此而生,东土六国各系文字于是废弃。实际上,和商周文字更接近的不是秦文字,而是六国文字。战国文字研究的进步,使古文字演变的系谱完整贯通了,有着重要意义。

 

  在东土六国文字中,楚文字研究取得的成绩最大。这是由于楚国具有特殊的地下自然条件,又有非常良好的墓葬制度,使得在其他地方大都朽坏消失的古文字文物得以保存。楚文字文物品种众多,最有价值的是竹简、帛书,所以楚国简帛是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两个分支的交叉点,成为近年来古文字学的热门课题。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楚简的讨论研究已经出现了几次热潮。第一次是在1998年《郭店楚墓竹简》发表以后,在国内和美国都举行了大规模的学术研讨会,讨论的中心是这批楚简中的《老子》。第二次是在2001年《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开始出版后,其间的《孔子诗论》成为讨论的重点。后来,上博简继续公布,研究者的热情也持久不衰。最近,学者的目光又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