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来新夏:文澜阁上说书事…
来新夏:闲话读书
最新热门    
 
来新夏:《史记选》今昔琐议

时间:2009-8-15 12:04:14  来源:不详

上世纪的宋体>60年代以后,中华书局陆续出版了一套“中国史学名著选”,含《左传》《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六种。这套丛书的主编,是当时著名的史专家郑天挺教授。他除了规划全局并制定体例外,还约请了徐中舒、冉昭德、陈直、束世徵、缪钺、王仲荦等知名教授分别承担选注工作。各书相继完成,而独《史记》一种至80年代,尚未确定选注者。原定承担人是山东大学某教授,因久病未能着手。某教授辞世后,山大无人接手。郑先生急于成书,多方物色,难于落实,只能就地取材,拔我于众人。某日,我应命往谒郑先生于客舍,郑先生即以选注《史记》一事相商。我时在中年,经多年折腾,学业荒废,恐无力承担,反致偾事。又以政审多年,今幸落实政策,一切还我正常,急谋有所作为,展示业绩,不甘默默于注释工作,乃婉言谢却。郑先生再三劝说:整套选注,旷日持久,未能完成,难以面对其他作者、中华书局和读者。《前言》规定已较确,可遵照行事。郑先生并愿随时指点支持。言辞恳切,我不禁为之情动。长者命,不敢辞,乃承诺,并即邀约本系同仁数位,共同选注。辗转反复,历有年所,直至90年代初,始成书问世。此《史记》名虽前列,而问世在后,以致使全书出版期长达30年之原委。

   

    郑先生于1962年8月拟定的《前言》六则,寥寥数百字,几已概括各书选材范围、选文标准、注释方、旧注取舍以及撰写各书编选说明等诸多内容,不能不令后学敬佩其言简意赅。因此我在编选《史记》全过程中,与其他各册编选者同样奉《前言》为准绳,以力求划一。

   

    这套丛书之所以选这六种书,因为它既可见中国史籍主要体裁——传记和编年二体,还可见断代与通史两种类型,使读者读此六书,即可知中国史籍体要之大概。

   

    郑先生以不足百字揭示应选作品之标准为:一、特定时期的主要典章制度,二、重大历史事件,三、杰出人物活动,四、科技发明与发现,五、文化思想流派,六、民族关系,七、著者历史观点。方方面面,殆无遗珠。

   

    注释为选本最着力处,尤其对旧注研究、运用更费斟酌。郑先生以四十余字明确制定规程,令各书编选者易于遵守。首先,注释必须以“必要”和“简单”为基本要求,因其对象为具中等文化以上的一般读者,并非学术研究著作。其次对旧注既可尽量采用,复以“可用”与“尽量”制约之。“可用”是选取一切注本的前提,而“尽量”则便编选者舒展自如。再次,郑先生以如此少量文字特意标出《三国志》裴松之注全录,《通鉴》胡三省注除反切外全录,斩钉截铁,毫不含糊。将裴、胡二注全录,确为前辈学者卓识。裴注为世所艳称“四大注”之一,其注晚出陈寿,史料多有增益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