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脱离实际的汉字调整是“…
44个“整形”汉字背后的…
44汉字动刀整形网友喊折…
“提笔忘字”呼唤汉字书…
汉字大写数字的来历
汉字“整形”不能全由专…
汉字表引出三大追问
收到答卷超过20万份 “…
新规范汉字表全是简体 …
为什么要制定《通用规范…
最新热门    
 
汉字“整形”的话语权之争

时间:2009-8-20 11:52:14  来源:不详
字则是楷书的简化。有趣的是,这一简化过程,恰好伴随着文化权力、文化话语权由小众垄断(从最初的政治精英一化到政治精英、文化精英的二元模式)直至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秩序结构调整。到目前为止,公认较早成型的简体字出现于南北朝时期的碑刻,到隋时代简化字逐渐增多,在民间开始普遍使用。值得一提的是,简体字最早被称为“俗”体字。显而易见,彼时,它背负着文化精英主义相对偏激和自负的价值嘲讽。但文化的生命力一旦走向自由释放之路,其历史归宿往往出人意料。简体渐渐取代了繁体、“俗”最终击败了雅,并占据了大众文化市场的主流。当然,这其中也有一些文化以外的社会因素在发挥着影响,比如特定时段国家政治权力的介入推动等。事实上,恰是由此导致的汉字文化自然演变非彻底性、非纯粹性,为日后汉字文化的简繁之争埋下了伏笔。

 

  在布迪厄看来,文化趣味的区隔(如高雅/通俗、深刻/肤浅等)实际上反映着一种文化权力关系。透过汉字文化,同样也能看到它的现实表现力。在许多繁体字的拥趸眼里,繁体字更接近它的造字精神本源,更能传神达意,同样,也更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张力;至于实用性、可操作性则被其置于次要位置。这一纯艺术化、文化“民粹化”倾向,必然面临可行性质疑:文字的主要功能,究竟是负载信息的符号工具、交流工具,还是文化信仰和艺术表现对象?芭蕾舞姿美轮美奂,但能苛求所有人都踩着它的韵律出行吗?

 

  一个颇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文化领域,文化精英主义“高雅”“深刻”云云的诉求路径,往往对应的是内容结构上的复杂化包装。繁体字是一例,新诗创作中的去“口语化”、朦胧晦涩化倾向亦如是。形式上的繁复庞杂是否必然意味内涵意义上的高雅深刻?想必不言自明。

 

  如同其他社会领域的相关游戏规则,关于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公开博弈其实不乏积极意义。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让这一博弈过程呈现最真实的主流文化诉求、还原最具广泛代表性的文化生态实景?而非精英思维、文化垄断格局下的闭门造车、或自我中心主义的文化技术改良。44个整形汉字不会是文化阐释权、文化话语权的争夺终点,但所有人都期待它能以一种有说服力的“演进”方式走向更辽阔的文化未来。

责任编辑: 由之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