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60年国人着装变迁 两代…
埃及官员警告法老墓可能…
高速路因600万只蜜蜂聚…
新中国60年民生往事 从…
90年代以来京城名人故居…
200年前的两岸直航:因…
2009年国庆放假安排:国…
农家图书馆30年坚持免费…
义乌地标900年古塔遭雷…
中国人婚姻状况60年巨变…
最新热门    
 
60年国人着装变迁 两代裁缝见证服装演义(1)

时间:2009-8-22 11:24:22  来源:不详
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件烧炭的熨斗、一台脚踏缝纫机——凭借这四样东西,彭德的父亲走家串户做衣服,养活了6个儿女。彭德明接过衣钵,于1985年闯到北京,摆摊“收活儿”。经年发展,裁缝铺一度扩大到拥有工人十二三人。

    儿子彭伟承接着这个职业。他学了三年裁剪,现掌管雅秀一家服装定制店,为诸多名人制装。

    其间,他们见证着国人的着装实现由单一到多彩的变迁、由新潮向传统的回归。

    家庭介绍

    彭德明:54岁,江苏南通人,15岁跟父亲学做裁缝。1985年来京,其裁缝店一度发展到有工人十二三人。

    彭伟:30岁,彭德明之子,学习裁剪3年,现在雅秀市场负责一家服装定制店,曾为劳拉·布什、罗格夫人等知名人士制装。

    15岁开始学做裁缝

    1955年,彭德明出生在江苏南通的一个小岛上。父亲靠着裁缝这门手艺,养活他和另外5个弟妹。哪户村民要做衣服了,就先买好老粗布,再把父亲请去。那时都是纯手工缝制,因此,做一件衣服就要一天的时间。做衣服的人家管吃,父亲总会留一些带回来给孩子吃。

    15岁时,彭德明开始跟父亲学做裁缝。

    彭德明虽然上了六年学,但“识字水平只有三年级”,因此,父亲要让他早点学会手艺。从基本的手针到裁剪等手艺,彭德明跟在父亲身边,边做边学。

    学成后,父亲传下4件东西——一把剪刀,一把尺子,一件烧炭的熨斗,还有一台脚踏缝纫机。父亲觉得,凭借这些东西,彭德明可以安家立业了。

    当时,农村人做衣服不讲样式。然而,中山装的改良版已在北京出现,并影响至今。

    1956年,大批裁缝名师从上海迁入北京,其中一批精英专为国家领导人和国际友人制装。田阿桐、丁奎英等师傅根据毛主席的特点,对原中山装作了三处改革:一是将上面两个秃而圆的兜盖改成“扁而尖”,使衣服上部显得富有朝气;二是垫肩微微上翘,使肩部更加平整服帖;三是根据毛主席丰颐宽额的脸型,将领子加宽加长。

    毛主席穿着这套中山装拍了标准像,就是至今仍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的伟人像。此后,毛主席在很多正式场合都穿中山装。这套经过改良的中山装被人们称作“毛式中山装”。

    这样的变化,彭德明当时并未听说,他们那里做的还是老式中山装。他更没想到,在这第一拨外地裁缝进京潮之后,他会成为第二拨裁缝进京潮的一分子。

    背着缝纫机进京

    “这边不错,来吧!”

    1985年9月的一天,彭德明收到了一封电报。电报是妻弟徐红兴发来的。他跟彭德明学了手艺后,于当年8月奔赴北京,在南苑落脚。

    彭德明开始有些犹豫。虽然是裁缝,但买不起布,他的衣服穿过后,也要传给老二穿,再传给老三和老四穿,其他村民更是这样。因此,在农村做裁缝的生意并不多,只能勉强养家糊口。儿子彭伟渐渐大了,家里的花费会更多。

    到北京去?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那时,改革开放的声音已传遍各地,江苏等地的很多裁缝北上寻找机会。

    彭德明跟家人商量后,决定和两名乡邻同行。他们背着两台缝纫机、三床被子和换洗衣服就出发了。

    到达北京火车站时,已经是夜里10点多。当时,并没有公交车到南苑。根据徐红兴描述的路线,彭德明等人开始步行。

    彭德明背着一台缝纫机、一床被子和衣服,总共有七八十斤。走到木樨园附近时,他走不动了。三人停下来歇会儿,但越歇越不想走。彭德明背起缝纫机,开始数路边的电线杆,鼓励自己走两个电线杆才能歇一下。

    次日天亮后,彭德明3人才找到徐红兴的落脚地——南苑红房子。彭德明在菜市场边租了一个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安顿下来。当地居民送给他一块木板,他铺上被子美美地睡了一觉。

    白天,彭德明在行人较多的路边支上铁架子,上面铺一块木板,摆上剪刀、尺子、画粉等家伙,开始“收活儿”。当时,裁缝铺不卖布料,只负责做衣服,裤子两块钱,上衣三块钱左右。

    此前,北京人的衣服多半是自己缝制,裁缝店很难找。李岚曾回忆说,1978年初春,他要做一件短袖衬衣,好不容易找到一家裁缝店说可以做。量完尺寸后,问什么时候来取?裁缝说,11月。

    彭德明等江苏裁缝的到来,满足了这个市场需求。白天收完活儿,彭德明整宿地干,第二天就把客人要的衣服做好。

    这个时候,布料已告别“老粗布”,夏天流行“的确良”,冬天时髦“迪卡”。一部反映纺织厂女劳模与漂亮裙子之间矛盾冲突的电影《街上流行红裙子》播出后,影片中的“红裙子”成为中国女性追捧的对象。此后,红裙子、黄裙子大行其道,蓝色、灰色、绿色主打的服装时代终结。

    除了布料和色彩,服装的样式也在不断变化。田阿桐的徒弟、红都服装公司技术总监闫瑞环说,当时,一些年轻人开始穿宽大的蝙蝠衫和喇叭裤,包臀的牛仔裤也悄然出现。此外,西装取代绿军装,成为新时代国人第一种流行服装。

    日新月异的变化,让彭德明兴致勃勃,又感觉压力重重。好在江苏的裁缝老乡们常常沟通,一起学新样式的做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