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侯波:我在天安门城楼拍…
李开复:我承认我打过两…
梁晓声:我们很多文化还…
姬学涛:必须庆幸中国有…
程毅中:我在“北图”查…
黄兴涛:“支那”一词的…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
女子横尸轿车内 车上留…
季羡林遗产归谁? 季承…
胡斌入狱首日接受采访:…
最新热门    
 
梁涛:我的十年思孟学派研究

时间:2009-9-4 15:40:52  来源:不详
佛搞一个seminar(研读班),专门研讨思孟学派,于是我又带着这一课题来到了哈佛。哈佛的一年时光是美好、愉快的,而每周五在Yenching House举办的seminar更是给人留下难忘的记忆,第一学期我们读《五行》,第二学期读《中庸》,大家自由争论,互相辩驳,畅所欲言,往往一两句经文便会用去一下午的时间,但丝毫没有枯燥、乏味的感觉,而是充满了精神的享受与快乐。在美国期间,我还在哈佛大学中国文化年会做了《新出土竹简与中国文化再认识》的专题发言,并受耶鲁大学东亚研究中心、中央华盛顿大学哲学系的邀请作了郭店竹简的学术报告,在与国外同行交流中的点滴收获,也都被我吸收到研究之中。

 

  2007年6月,我结束了在美国的访问回到了北京,这时我的工作单位已转到了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承担起一定的教学任务。但我对思孟学派研究仍感意犹未尽,教学工作之余,仍将主要精力用在课题中,又陆续写了几篇这方面的论文,至此我的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研究才算告一段落,这时时间已到了2008年,距我来北京已有十年之久。

 

 

  回想这并不短暂的十年,深感学术探索的艰辛与不易。郭店竹简研究是个跨学科的综合研究领域,涉及到古文字学、文献学及哲学、思想史等多个学科,学术界一般按研究的先后顺序分别将其称为第一序(古文字学)、第二序(文献学)和第三序(哲学、思想史),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第二序和第三序,尤其是第三序上。所以吸收、借鉴古文字学者的成果是十分必要的,但文字的释读又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同一个字往往一开始有不同的释读意见,而一字之差又影响到文义的理解。这样的事例笔者在研究中碰到过很多次。

 

  我的专业是中国思想史,研究思想史、哲学史的学者一般多侧重于义理的阐发、分析,而不太注重文献本身的研究,我以前也不能例外。但在接触到竹简研究后,才认识到文献的重要性。通过相关的传世文献,不仅可使晦涩难懂的竹简文字一下变得豁然开朗,同时,出土文献也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传世文献的真伪及成书年代等问题,这就是学界津津乐道的“二重证据”,所以要想研究出土文献没有扎实的文献功底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我来社科院历史所后,对文献研究特别留意,专门下了一些功夫,在做博士后期间,我写了四十万字的《中国先秦学术思想史编年》(与刘宝才教授合作,我撰写春秋战国部分),从年代学、文献学的角度对先秦学术思想做了梳理,为本课题的研究打下坚实的文献基础。

 

  不过在研究中感到最为艰难、也最耗费心力的还是哲学义理方面的探讨。对于郭店儒简,学术界一般将其定位为“孔孟之间”,认为是填补了孔子之后孟子之前思想史的空白,但也有一些学者认为竹简的内容更接近荀子,而不是孟子,主张将其定位为“孔荀之间”。我在研究竹简《五行》时注意到,竹简的内容不仅与以后的孟子存在联系,对以后的荀子也产生影响,这说明子思以后儒学的分化实际是双向的,而不是单向的,将郭店儒简定位为“孔子与孟荀之间”可能更合适。在这一认识的基础上,我先后发表多篇论文,对早期儒学的心性论、天人关系、仁内义外、仁与孝的关系、政治理念还有孟子性善论、慎独等问题做了集中探讨,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与看法。这些观点在学术界曾产生了一定影响,有些还被学者经常引用,不过由于一些论文的写作时间较早,特别是在这十年的探索、研究中,我的学力和认识也有了提高,现在看来其中的一些观点已有调整的必要了。例如,我于2000年发表的《郭店竹简与〈中庸〉公案》一文,曾推测今本《中庸》可能编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