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侯波:我在天安门城楼拍…
李开复:我承认我打过两…
梁晓声:我们很多文化还…
姬学涛:必须庆幸中国有…
程毅中:我在“北图”查…
黄兴涛:“支那”一词的…
中华社会救助基金会理事…
女子横尸轿车内 车上留…
季羡林遗产归谁? 季承…
胡斌入狱首日接受采访:…
最新热门    
 
梁涛:我的十年思孟学派研究

时间:2009-9-4 15:40:52  来源:不详
血。杜先生倾向将郭店竹简看做孟子的思想资源,意在突出孟子在思想史上的地位,而我则认为从子思到孟、荀,是儒学内部深化但同时也是窄化的过程,故不应在孟、荀之间争正统,而应“回到‘子思’去”,统合孟荀,在丰富性的基础上再建儒家道统。杜先生与我虽然有这些认识上的不同,但从不将其观点强加于我,而是鼓励我按自己的想法去研究、探索。与杜先生接触,给人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他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

 

  姜广辉、刘笑敢、陈来诸位老师也对我的研究给予很大帮助。姜广辉老师是我在历史所学习、工作时的领导,也是国内较早研究思孟学派的学者之一,对思孟学派研究有很大的推动之力。姜老师性格豪爽,求贤若渴,扶植后学,不遗余力,这可以说是他身上最为宝贵的品质。2004年5月,在清华大学一个会议上,我与刘笑敢老师正式相识,回到香港后,刘老师即来一电子邮件:“梁涛:在京见面,很高兴。我早已经注意到你的文章。希望你永不自满,超越前贤,为中国学术界作出贡献。中国文化研究的中心应该在中国,这需要一大批有志气、有能力的青年学者的不懈努力。重要的是不慕虚名,不断提高。”刘老师的勉励不仅使我深受鼓舞,也意识到自己身上的责任。刘老师早年毕业、任教于北大,后辗转于美国、新加坡,现任教于香港中文大学。刘老师虽然身处海外,但一直关心着中国哲学、文化的发展与前景。郭店竹简公布后,刘老师给予了极大关注,他申请课题,举办工作坊,积极推动香港地区的出土文献研究。陈来老师是我十分敬佩的学者,也是我一直努力追赶的目标,但我对陈老师的真正了解,还是在哈佛的一年时光。在哈佛的seminar上,我与陈老师在学术观点上有过分歧,产生过争论,但陈老师不愠不怒,以平等态度与我商榷、讨论。我的《即生言性的传统与孟子性善论》一文完成后,曾请陈老师指正,陈老师认真阅读后,指出了文中一些不合理之处,我经过反复思考,最终接受了陈老师的意见,对原文做了较大的修改,部分章节甚至经过了重写,所以此文实际也包含了陈老师的智慧和心血。

 

 

  十年光阴,弹指一挥间。回想当年踏入大学之门时,老师给我们讲“十年磨一剑”、“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一句空”的为学之理,当时颇感意外,不以为然,至今才知此言不虚。古人论学亦有“凿井及泉”之说,意为在某一点集中用力,方可由此及彼,豁然贯通,对此现在我也深有体会。博士后研究期间,我没有像以前写博士论文那样,先列一个提纲,确定一个大概的思路,便一马平川地写下去,而是突出了具体的问题,以问题为突破口。我最早完成的两篇思孟学派的论文是关于《中庸》和孟子“四端说”的,由于下了一些功夫,文章写完后,眼前的视野一下开了,一连串的问题冒了出来,常常是一篇文章写完后,又马上引出下一篇,这些年来就这样一直写了下来。文章完成、发表的越多,外界的期待和压力也就越多,外出开会,常有朋友问:你的思孟学派研究什么时候完成啊?什么时候才能看到你的大作?每当这时我就在内心催促自己:要快!要快!然而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虽然我也曾浮躁过,迫不及待过,但总算坚持下来了,终于没有自乱阵脚!因为我深知学术研究就是在追求真理,我不能在没有发现真理时自欺欺人,更不能去欺骗读者。由于一段时间我发表论文较多,一时有“快手”之称,其实只有自己知道每一文写作中的搜肠刮肚,千回百转,有些文章从酝酿到完成要经过数年之久,有些文章完成后,很快又不满意,又对其修订、删改……我知道自己的做法不明智也不聪明,会给自己带来诸多麻烦,试看今日中国各大高校对科研指标化、数据化的管理方式,一篇论文的学术质量倒在其次,关键要看它发表在什么刊物上;一位学者的晋级升等,也取决于其论文、著作的数量多少,结果就是鼓励大家多干快上,什么大课题、大项目,一两年就可以匆匆上马,匆匆结项。可以肯定,这种管理方式的不良后果将会在不远的将来充分暴露出来。我常想,在今日这种“恶劣”的学术环境下,能否出现学术大师、出现学术名著?实在是一件值得让人怀疑的事情。也许,在今日选择自我放逐,明日才会被历史所记住。

 

  《郭店竹简与思孟学派》,梁涛著,54万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第一版

责任编辑: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