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58岁男子心跳骤停两个小…
相关人士澄清:所有捐款…
丁俊清:悬鱼、脊饰及其…
张志清:学人本色 文化…
杭州人大网公告澄清:网…
3岁男童从10楼坠下奇迹…
张志清:用传承文化恒心…
最新热门    
 
张志清:“大国学”与中华古籍保护

时间:2009-9-15 11:35:53  来源:不详

国学”是相对于“西学”的概念而提出的。清末民初以来,国学一般指人文科学内的本国之学、本国固有的历史文化。近二十年,学界对“国学”问题的讨论成为热点,看似争论不断,但国学范围的扩大是一个共同趋势。提倡国学已不是守旧和倒退,而是强调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自觉意识,彰显出一种深切的现实关怀。

 

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国学院,首任院长冯其庸先生专门到医院与季羡林先生交流对于“国学”的看法,一致认为“国学”应该是长期以来由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涵盖广博、内容丰富的文化学术。2007年,季羡林先生与中国书店总经理于华刚谈话时,明确提出“大国学”观点。他认为,现在的所谓“国学”,是中国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不是单一的“汉学”,也不是单一的儒学或者道家文化。国学是文化交流的产物,对内是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对外则不断吸收外来的文化,以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2008年,冯其庸先生发表《大国学即新国学》,指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国学,甲骨文、简帛文书、敦煌遗书的发现,乃至西学东渐的过程,都极大扩展了国学的领域。国学有新拓展新进步,就是大国学、新国学。国学的研究对象不能画地为牢,凡有利于学术问题解决的方法都是国学的研究方法,国学应该坚持中国的学术立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是在“大国学”指导下建立的,其中“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的设立是一个标志。对此,沈卫荣论述说:“我们今天所倡导的国学,理当突破以研究汉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旧国学的樊篱,与时俱进,成为与我们民族、国家认同相一致的新国学。也就是说,国学研究的对象,应当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文化;国学研究的目的,应当是揭示中华民族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展现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和文化财富;国学研究的成果,应当对加深国人对中华民族这一民族认同的认识,加快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大国学”的提出是中国文化传统自觉自醒的产物,产生在当代社会有其历史必然性。虽然提出时间不长,但以其博大胸怀和宽广的学术视野,在教育、学术界获得了广泛认同,在实践中不断结出硕果。“大国学”这种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旨归,对全国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

 

  2007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古籍保护工作的意见》,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对全国古籍进行普查、保护、修复,加强对古籍保护人才的培养,强调保护和利用并重,通过公布《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重点加强对珍贵古籍的保护。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以来,在全国图书馆、文保单位、宗教单位,乃至古籍收藏界都引起了强烈反响。各省古籍保护中心纷纷成立,政府拨款加强古籍保护和整理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

 

  典籍是文明的主要载体。古籍中保存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其保护、利用和传承,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工作,也是国学重构的根基和养分。“中华古籍保护计划”自实施起,就特别重视各民族文献的共同保护问题。国务院颁布的两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中,除汉文古籍外,收录历史上各民族文字古籍376部,包括焉耆-龟兹文、于阗文、藏文、回鶻文、西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