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最经典课文《吃水不忘挖…
《新中国60年经典瞬间》…
外国游客追捧红色经典 …
《经典中国,辉煌60年》…
教育部为经典诗词征集流…
经典中国·辉煌六十年 …
经典中国·辉煌六十年 …
成都中考将增加国学经典…
日本专家称敦煌净土变壁…
敦煌“净土变”壁画源于…
最新热门    
 
最经典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 是集体创作(2)

时间:2009-9-24 10:18:32  来源:不详

 

记者在采访刘永让老师(右)。

 

在北京邮电大学旁的师大北路21号,记者见到了参与建国早期小学语文编辑的刘永让老师。刘老师今年80岁,于1953年到人民教育出版社工作。刘老师告诉记者,1950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一成立,就把语文教材的编辑分别组成小学和初中编辑室。因为小学教材是孩子一入学就接触的启蒙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非常重视,社长叶圣陶亲自领导小学语文编辑室的工作。

    刘永让老师回忆说,那时小学生读的语文课本,字数不多,然一字一句,一笔一画,丝毫马虎不得。社长叶老为让课文句句上口,让人一遍一遍地读,一句一句地斟酌。副总编辑朱文叔审查初稿,用笔圈点,一个标点也不放过。有时一篇课文从初稿到定稿,要修改10多遍。因此,一篇课文的出来,不是某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的共同智慧。刘老师说,因为当时她的普通话好,大都是她念课文给叶老听的。初稿完成后,还要经过层层把关,进行加工再修改。当时大家都认为那是正常工作,也不注重文章是否署名。

    文以战老师说,因为年代久远,当年参与编辑的同事,大多已不在人世,目前人民教育出版社寻以前的资料,还得找他要。当时编辑课文时,大家都是围坐在一起,由叶老提出意见,大家共同商讨,共同完成。他记得当时这篇课文叫《吃水不忘开井人》,后来改为《吃水不忘挖井人》。当时的课文,除了翻译苏联的文章外,都可以说是集体创体的结果,因此,《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集体创作。

    素材来自原教材和报纸

    据人民教育出版社的几位老编辑回忆,当时编写课文的素材,一些来自华东、华北等解放区原有的教材,一些来自当时的报纸,还有的来自一些革命故事。

    据刘永让老师介绍,解放初期的几年,一些小学课文是从华东区、华北区等处教材改编而来,也有的是从当时报纸报道的内容编写过来的。编辑一般都需要做大量的工作,有的要从好几个相关的素材中进行再编写,有时几千字的素材,要编成一百来字,相当于重新再创作。

    文以战老师说,根据1950年全国第一次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修订华北、华东小学国语课本。从此,全国各地陆续使用由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的小学“四二制”教材,语文教材趋于全国统一,这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第一套小学语文教材。当时语文的素材,除原有解放区教材外,也有报纸上的素材,还有从一些有关毛泽东的故事书中来的素材。

    记者手记:

    寻访本身就是弘扬感恩精神


    说起瑞金沙洲坝的“红井”,可谓是老少皆知。而大多数人了解“红井”,是从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开始的。3段、6句、100字,这篇课文语言平实、语句简洁,被称为“中国最经典的课文”,课文中的“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一直以来被广为传颂,成为饮水思源的生动诠释。

    然而,这篇课文一直没有署名。今年7月,瑞金市小学教师杨丽在网上发帖倡议全社会帮助寻找作者。7月16日,赣州晚报在全国新闻媒体中率先刊发《是谁写下“中国最经典的课文”?瑞金教师发帖寻〈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一稿后,《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人民网、新华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全国各大媒体纷纷予以转载和跟踪报道,一场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的活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这是一场媒体与受众之间大互动的寻访活动。消息发出后,就不断有读者打赣州晚报热线,热心提供相关的信息,从瑞金到赣州,从南昌到厦门,从北京到沈阳;从歌曲《红井水》到石碑来历,从插图作者到《保卫红井》的作者张荣杰……寻找作者、编者的过程中,记者一路走来,一路感动,一路收获。

    我们生长在新时代,感恩新中国。我很想和我的学生一起,邀请作者回‘红井’做客,重温那段令人感动的历史,回忆那些感人的故事,看看沙洲坝的巨大变化,分享祖国富强的喜悦。”这是杨丽发帖寻找《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的初衷,让我们从中看到了一种可贵的感恩精神。热心读者从瑞金、厦门、北京等处打来电话提供信息,让我们体味到这种感恩精神无处不在。

    每次听到有新的信息、有新的进展的时候,都会有一种冲动激励着记者。虽然课文写成的时间久远,考证难度很大,寻访过程一波三折,但我们始终觉得,能参与和亲历这样的寻访活动是幸运的、有意义的,也是值得铭记的。

    邓小平同志曾说过:“任何一项科技成果,都不可能是一个人努力的结果,都是吸收了前人和今人的研究成果。”同样,作为一篇红色经典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高度浓缩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的感人故事和当地群众饮水思源的感恩精神,也是许多素材作者和课文编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集体创作的结晶。而在全国范围内寻找这篇课文的作者,本身就是一种对红色人文、红色精神的溯源,也是一种对革命传统、感恩精神的弘扬。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能否找到这篇课文的原创作者,已经不是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通过寻访活动,让人们进一步牢记那段革命历史,发扬关心群众、依靠群众的光荣传统,弘扬饮水思源、知恩图报的感恩精神,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中。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