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村上等基本…
舒晋瑜:中国学研究的冷…
新中国让苏州古典园林凤…
史海回眸:新中国打击地…
芭玛继续影响中国东南部…
北海道中国女子系被勒死…
首届温哥华中国文化节登…
毛泽东后人称毛体书法应…
中国唯一一座秦腔博物馆…
“中国末帝的转身历程”…
最新热门    
 
中国之读:以中国的语言方式读中国

时间:2009-10-8 11:11:34  来源:不详

读书人这个概念恐怕只有从古代中国的文明背景才可产生出来。因为从对比看,世界上许多文明的语言都是以拼音为主而生成词汇,汉语却不同,它以字形为轴造字,形声兼备,形成了不以语音为轴的稳定的书面文字表意系统。在由“中国”这两个字所铺展开的土地上,读书人是自古以来读中国书而生生不息的一群人。如果中国是一部大书,中国读书人的生涯,可谓中国之读。

 

    中国之读,读中国,以中国的语言方式读中国。当然,今天使用读书人这个概念,有些与电视等光电媒介阅读相区别的意味,电视上的中国与书本上的中国也的确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这不是现在我想关注的话题。

 

    中国之读,可从“中国”二字始。从纸书上读“中国”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有稳固感,有庄重感,有归属感和神圣感。我们在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里边生活了多少个寒暑,奔波了多少的距离与路途,才使这种稳固的、庄重的、有归属感和神圣感的结构沉淀内化成了我们内心的血脉结构?我们只知道中国这两个方方正正的汉字,释其远古历史字源,“中”是一面旗(依于省吾释义),“国”是一座城,而且是居于中心位置的一面旗帜和一座城池。经过血与火、情与理的漫长历史演绎与归纳,中国这两个字才写得方方正正,读得字正腔圆,成为一个方向的共识,一面旗帜的确指,一个偌大的文明空间和民居空间的吸附与归属。

 

    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人生经历,就那样莫名无声地烙下并加深着对中国的感知。那是一种不断增长着的对国家中心的感知,中国首先意味着对中心的确知。我生也晚,及中学时才有机会从北方小镇出发坐早火车第一次去我们地区最大的城市,晚归时买回一本刚刚复刊的《人民文学》杂志,那里边装满了全国性的文学信息,使我在归途中从上边的文字中去认识一些全国文学名人。后来我第一次独自一人坐火车从小镇来到省城,那是上大学去读书,再后来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一个月后,我才第一次出差到了北京。我想在我及很多人的经历中,中国就是这样地不断打开的一片视野,就是这样从低到高地一层递进一层地去认识它的,中国是有中心,分层级地构成的,数千年来都是这样地构成的。

 

    于是我们的中国之读又应该是一种超越中心的广阔而浩大的读,丰富和立体的读。“中国”二字的方方正正,不仅稳健庄重,而且建构了巨大的生存空间。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总结他毕生的考古生涯写就了薄薄一册《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其最重要的一个贡献就是通过广阔的考古文化背景对新石器以来中国上古文明进行了整体性的读解,在他看来,中国文明最早并不仅仅是从一个点或中心的逐步扩展,而是一开始就以遍布于长江、黄河、辽河流域的广阔背景的六大考古文化区系所构成的大规模的文明联系、影响,并趋向于一个整体的生成,中国文明一开始就是大规模的文明现象。这就是他所称的“区系的中国”。缘着远古时万国林立的偌大的六大文明区系,经由许倬云先生的“网络中国”的养成,终于成就了泱泱大国风范。现在我们打开电视,可收看到新疆的民歌,云南的民歌,广东的民歌,陕甘的民歌,内蒙古的民歌,江浙的民歌等,作为中国人的我们的眼睛和耳朵是丰富的、幸福的,不管这些旋律来自于广阔的东,还是广阔的西,或是广阔的南、广阔的北,它们都好像是属于我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