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开宁:蔡元培对新图书…
喜迎建国60周年 《梵音…
南宁:一网瘾少年被送到…
浙江海宁槽罐车翻车造成…
最新热门    
 
冯海宁:关注诺奖,更应关注培育诺奖的土壤

时间:2009-10-9 20:27:42  来源:不详

不管中国科学家需要不需要诺奖,但诺奖获得者的大学教育经历、所在研究机构的某些优点,值得我们反思自己;那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水平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反思诺奖获得者与中国内地科学家的各种差距,反思诺奖青睐国家与我国之间的某些差距,即使我们的科学家得不了诺奖,也能促使我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水平提升。

 

  1957年与李政道以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夺诺奖的杨振宁,近日在华人高锟诺贝尔奖庆祝会上说,“在20年内,中国本土包括香港、澳门一定会有诺贝尔奖级的科技成果出现”。

 

  20年内中国内地科学家定会出诺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已经不止一次重复过这句话。这究竟是一种良好心愿还是一种理性分析的结论呢?中国内地科学家夺诺奖难道只是时间问题吗?在今年诺奖的颁奖时节,我们不妨再一次审视一下中国内地科学家与诺奖的距离。

 

  每年的诺奖获得者名单都吸引了足够多的目光,然而,作为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中国内地科学家始终与诺奖无缘,国人充当了无数次看客。尽管至今有9位华裔科学家夺得诺奖,但遗憾的是,不仅没有一个人是以中国内地身份得奖,而且查阅9位华裔科学家经历,发现他们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涯和工作机构都在国外。

 

  不可否认,诺奖的评选自有它的游戏规则和偏好,但我们要承认,诺奖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含金量最高的奖项。表面上看,诺奖仅是一种奖项而已,但实质上诺奖还有更丰富的内涵,不仅代表着一种科学精神,从某种角度而言,也代表了一个人甚至一个国家的科学基础和科学水平。因此,今天我们探讨中国内地科学家20年内能否夺得诺奖,笔者以为需要从两个角度来审视。

 

  一个角度是从夺得诺奖的华裔科学家经历来审视,看看他们的大学教育、研究生涯和工作机构与我们现在的大学教育、研究机构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差距,这种差距能否以现有的改革力度在10年或者20年内消除。如果能消除差距,则中国内地科学家有望早日获得诺奖,反之,我们将继续与诺奖无缘。

 

  另一个角度是从科学精神、科学基础、科学水平来审视。也就是说,现在内地科学家的科学精神以及科学精神的培养机制,是我们观察中国内地科学家在20年内能否夺得诺奖的一个窗口。同时,把我们的科学基础和科学水平与那些诺奖青睐的国家进行对比,也是我们观察内地科学家能否早日夺得诺奖的一个重要方面。

 

  换言之,中国内地科学家要想在20年内夺得诺奖,离不开一种土壤,我想这种土壤与那些诺奖频出的国家的土壤大概是一样的。当然,中国内地科学家早日获诺奖不排除另一种可能,就是诺奖评选的游戏规则做出一些调整,把目光转向中国,给中国内地科学家胜出的机会。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