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王开宁:蔡元培对新图书…
喜迎建国60周年 《梵音…
南宁:一网瘾少年被送到…
浙江海宁槽罐车翻车造成…
最新热门    
 
冯海宁:关注诺奖,更应关注培育诺奖的土壤

时间:2009-10-9 20:27:42  来源:不详
 

  在我看来,不管中国科学家需要不需要诺奖,但诺奖获得者的大学教育经历、所在研究机构的某些优点,值得我们反思自己;那些培养真正的科学精神、提高科学水平的好做法,值得我们借鉴。反思诺奖获得者与中国内地科学家的各种差距,反思诺奖青睐国家与我国之间的某些差距,即使我们的科学家得不了诺奖,也能促使我们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水平提升。

 

  我们要承认,在我们的不少大学以及科研机构,存在着严重的“官化”趋势以及金钱导向,与真正独立的大学精神、科学精神严重不符。耶鲁大学校长施密德特对中国学术前景就表示出担忧,认为我们的大学“缺乏解放人的个性,培养人的独立精神的特点”……

 

  因此,中国内地科学家20年内夺诺奖的前提是,必须要为科学家营造好的土壤,这种土壤的标志是:大学有真正的大学精神;科研机构有独立的科学精神。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