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唐僧”聂远看到“妖怪…
聂远唐僧红衣白马照曝光…
面馆贴标语称出售唐僧肉…
聂远:我演唐僧与众不同…
中国古典名著译作多雷人…
雷!老太“念叨队”赛唐…
火焰山下的高昌有唐僧拜…
最新热门    
 
拿唐僧说事 学术够堕落 新解《西游记》不厚道

时间:2009-10-10 11:18:29  来源:不详

汪宏华,青年学者,出生于1971年6月,湖南人,早年从事建筑施工、设计,后北漂京城,现自诩为“山野樵夫”。 1996年开始发表论文,以哲理解构“四大名著”见长。汪宏华的“西游新说”系列文章在某杂志上刊登,引起广泛关注,并获得了充分的“话语权”——多家报纸以大篇幅报道展示他的观点。他保证:他的这些理论“98%正确,500年不过时”。当然,“业内人士”说他是“纯粹胡扯,牵强附会”。

    汪宏华新解《西游记》不断引起人们关注。

    【文化背景】

    汪宏华新解

    唐僧不是那个“唐僧”

    去年以来,青年学者汪宏华新解《西游记》的观点受到国内外读者的广泛关注,近日,汪宏华再次撰文解读《西游记》,文章却认为唐僧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厚道,他是一个中西复合体、君臣复合体。唐僧甚至成了阴险、狡诈的人物,是个“汉奸”。(9月21日中国新闻网)

    汪宏华新解《西游记》的观点如下:《西游记》中唐僧的身世可谓玄之又玄。首先他是历史上西天取经的真实人物陈玄奘,其次他是新科状元陈光蕊的遗腹子江流,再次他是如来的二徒弟金蝉子投胎而生。那么,小说为什么要作如此微妙的改编与重塑呢?作者认为,自汉、唐以来,对于当初玄奘等僧人的取经行为需要重新评价。

    由于小说同时杂糅统合了汉明帝、唐太宗、明太祖三朝的取经故事,唐僧不仅是指代唐朝的玄奘,还泛指历史上所有去西天取经的僧人。玄奘之所以如此,作者认为除了自身意志薄弱之外,外因还在于他们先前受到了儒学(尤其是融合儒道释的理学)和科举制度的毒害。除此之外,作者认为,也是朝廷君臣(唐太宗、魏征)权力斗争的结果。

    【文化时评】

    拿唐僧说事学术够堕落

    □陈一舟

    在汪宏华看来,历史上的玄奘根本不是个单纯厚道之人,《西游记》中的唐僧,依今人的眼光看来,的确是有不少缺点,但要说唐僧有那么复杂、阴险、狡诈,恐怕没有几个人能接受。这样滑稽的解读,如果《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泉下有知,想必也会气得拍案而起吧。

    读完报道,我不得不佩服汪宏华先生的“奇思妙想”,这的确是一个全新的、我们从未“见过”的唐僧。可惜,这个阴险狡诈的唐僧不仅让我们看起来陌生和滑稽,也不太像唐僧了。一个早已根深蒂固的小说人物形象,一个原作者虚构出来的“神话人物”,突然变成了所谓的“汉奸”,如此反差实在是让人感到不可思议——我们宁可相信原著、宁可相信小说家的构思之笔,而无法接受如此离谱的解读。

    唐僧不像唐僧,学术不像学术。这些年,这种带有明显哗众取宠色彩的“学术研究成果”时常跳入公众视野,只不过,没有一个能得到社会的认同,往往是炒作一把、大家质疑两声,不了了之。当然,炒作者因此也得到了一定的名利。诸葛亮做起了皇帝梦,林黛玉是女首富……如此种种,乱花渐欲迷人眼,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另类学术解读中,历史名人的传统形象一一被颠覆,学术被利益俘虏,“学术创新”成为掩盖学术功利的遮羞布。

    实话实说,唐僧不像唐僧,问题不是很大,因为这毕竟是一个小说人物形象。但学术越来越不像学术,就不能不让人担忧和焦虑。学术为何?不是拍电视剧和写玄幻小说,是研究人类思想和文化活动的智慧活动。当纯粹的智慧活动被金钱污染,古人、历史乃至一些文化遗产,都无一例外地成为可操控、可娱乐、可恶搞、可肆意解构颠覆的橡皮泥,这样的学术不仅失去了基本的学术良知,也侵蚀着我们的社会文化大堤。

    时下是一个娱乐的、价值多元的时代,本着娱乐的精神、开放的品质,我们原本应该平和地看待一些娱乐的事物,既娱乐了他人,又娱乐自己,一举多得。可毕竟不是什么都可拿来娱乐的,譬如学术。长此下去,就怕中国学术堕落到不像学术的地步。

    【故事分析】

    吴承恩干吗把唐僧写得那么“窝囊”?

    其实唐僧取经是历史上的真实事件,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僧人玄奘为求佛经真义,不顾禁令,偷越国境,去天竺(今印度)取经,历时十七年,行程5万余公里,途经数十国,备受艰难困苦,堪称历史伟人。梁启超称他为“佛学第一人”,鲁迅赞扬他为“民族的脊梁”。

    唐僧的性格是怎么“转变”的

    后来,其弟子辩机根据其口述西行见闻,整理成《大唐西域记》,记叙了取经途中的艰难困苦和异域风情。稍后,另两位弟子慧立、颜棕又写成《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描述了山河险阻、气候严酷、野兽威胁、强人袭击,以及种种奇特的异国风貌和自然现象。由于取经事件本身就极富传奇色彩,加上佛门弟子的着意渲染,所以唐代时取经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元明之际,又有了一部《西游记评话》,故事内容已远离了历史上的取经事件,不仅孙悟空取代唐僧成了男一号,沙和尚、猪八戒也纷纷加入了取经队伍。

    正是在这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及文人和艺人创作的丰厚基础上,吴承恩以其生花妙笔,再创作而成《西游记》。这本书不再像先前的故事那样,先叙取经的因由,在猴行者加入取经行列之时,仅仅对其来历做一番情节性的交代,而是把孙悟空摆在了小说的开头部分,用了七回的篇幅,详细地写了他的出身和取经前的作为。特别是在第一回中便给孙悟空赋予了一个“美猴王”的爱称,不久又把他封作“齐天大圣”。自此以后,大圣长、大圣短,一直使用到书终的第一百回。像这样一往情深的描写为前人所未有,这不能不给我们形成这样一个看法:孙行者取代唐僧成为头号男主角,是作者最钟爱的人物,而且小说内在意识也发生了变化。历史上的唐僧那种永不向环境低头的性格,在《西游记》中,已不能发现了。唐僧所保留的,只是对财色诱惑的坚决抵拒,不忍杀生的仁慈之心,对种种磨难的逆来顺受,同时更多的表现是怯懦、妄信谗言和不明是非。全书中提到唐僧“纷纷落泪”不知有多少,七十六回写猪八戒报错消息,说悟空被妖怪吃了,唐僧更是在地下打滚痛哭,可以说是尽显“窝囊”本色。

    《西游记》里可贵就是那种“玩世主义”

    胡适在其《西游记考证》中,曾指出:“《西游记》之所以能成为世界的一个绝大神话小说。正因为《西游记》里种种神话,都带着一点诙谐意味,能使人开口一笑,这一笑把那神仙‘人化过了’。”鲁迅当时也同意这一论断,他说:“这种诙谐的里面含有一种尖刻的玩世主义,《西游记》的文学价值正在这里。”吴承恩正是从“玩世不恭”这一基本思想出发,把神话世界与现实世界有机地融为一体,去掉他们头上“神圣”、“庄严”的光圈,将他们从天上拉向了人间,还给他们世俗人的性情、品格,给他们涂上一层人间现实生活的色彩,写他们像世间人一样的俗气,一样的计较得失,甚至庸俗卑劣。使人们对现实有更清醒的认识,更厌恶人间的丑恶和虚伪,对现存的秩序产生怀疑,这就是《西游记》的思想内蕴之所在。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