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李国文:说“十”
陈长文:简论“科举文献…
图文:女子因丈夫出轨摆…
图文:上海闹市60对新人…
图文:村民用玉米棒拼成…
余文:今年中秋节为何姗…
图文:标语牌写敲诈工地…
语文教师挑错小学课文:…
图文:理发店推国庆发型…
图文:太行山开凿隧道被…
最新热门    
 
段伟文:中国文化脉络中的技术哲学之路——读王前教授新作

时间:2009-10-20 11:33:31  来源:不详

 

 

 

  技术与人类的出现相伴随,最直接地透露了人们对待自然的方式,实时地反映着人与世界关系的变迁。作为人类实践的技术活动,是在具体的文明中演进,在特定的文化脉络中绽开的。要想解读技术,必须走进历史和文化的脉络之中。王前教授很早就明确地意识到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必须考虑文化背景,并得到当代中国技术哲学的开创者陈昌曙先生的鼓励与支持,遂积十余年之功,从中国传统技术观、技术文化观等视角,深入系统地探究中国的技术思想和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他的新作《“道”“技”之间——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人民出版社)就是这一长久努力的最新成果。

 

  一百多年前,作为学科的技术哲学才兴起于西方,又在一百多年后引入中国学界。长期以来,有两个挥之不去的疑惑一直萦绕在中国技术哲学研究者心头:“怎样做技术哲学才既有哲学味又不脱离技术实践?”,“中国的技术哲学研究向何处去?”。

 

  这本书并没有为解答这两个疑惑提供标准答案,但却指出,要摆脱这种迷茫,只有以文化自觉为基点才能找到清晰的视野和大方向。多年来,在技术哲学和科技伦理等领域,作者所在的大连理工大学与德国学术界进行了持续深入的学术交流,并大力推进了中德学者间的学术对话。德国学者曾多次表示,希望听到中国学者立足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见解。在外部激励与内在旨趣的相互碰撞下,作者认识到,“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能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问,关键在于是否有自己独特的基本范畴和规律。我国古代先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遗产,这就是关于‘道’和‘技’的认识,这是至今西方各种技术哲学体系都未涉及的。”他由此找到了大方向:“道”是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的思想根基,“道”与“技”的关系是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的主线。而这未尝不是对前面那两个疑惑的解答。

 

  哲学的本质乃思想对经验之超越,王前教授以由技至道为主线而建构的技术哲学架构体现的正是中国文化脉络中的超越之路。这一思路可以追溯至道家对技近于道的体认。道生万物,乃内在于自然并使自然万物发生者,而技是人须臾不可离的造物和使用活动,古之能工巧匠在技术活动中达到了一种与自然极端接近乃至忘我的境界,庖丁解牛和轮扁论道等寓言式的故事将这种境界升华为一种超越之路——人们可以通过身心一体而于技艺和技术中体悟不可言说之大道。由此,该书首先揭示了“道”的技术哲学意蕴,试图以由“技”至“道”的体悟和“道”对“技”的引导为基础,推衍出中国文化背景的技术哲学的整体架构。一个匠心独运的技术哲学体系因此得以铺陈:在“顺应自然”、“经世致用”、“以道御术”、“由技悟道”、“圆融中和”、“大道无形”等中国文化独有的意境中,人与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伦理、技术认识论、技术操作和技术管理等基本问题得到了全面系统的阐发。不论后来者如何评价这一开创性的工作,都必须认真对待该书所拓殖的视野和问题域。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