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胡发贵:儒家重养老
李承鹏:易中天是峨眉山…
李承鹏炮轰作家不懂生活…
最新热门    
 
李承贵:书院能否孵化出大师?

时间:2009-10-31 10:43:10  来源:不详

    近些年,随着国学热的持续升温,与国学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书院,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线;与此同时,随着张岱年、季羡林、任继愈等几位大师先后离世,人们对新的大师的出现又充满着期待。在唐朝以后的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绝大多数大师与书院有着密切关系,如朱熹、陆九渊、王阳明等。由此,随着书院眼下呈现“复兴之势”,人们自然而然地去想:以后的大师,会不会由书院来“孵化”?

   

    大师不是从书院走出来的,而是从外边走进书院的。衡量大师的标准应该是“学高”,即他的学问达到的高度。一个人再能讲,讲的都是别人的或者没有什么深度的东西,也是永远成不了大师的。

   

    如果真的指望书院能造就大师,这种想法可能是徒劳的。考证历史就可以发现,书院与大师之间其实没有必然联系。在中国历史上,常见的情形是,大师是书院的创办者或修复者,大师是被邀请到书院的讲学布道者。比如,朱熹1178年到白鹿洞书院时已48岁,他在白鹿洞书院的工作是修复书院,制定学规,招收门徒。陆象山1186年来到象山(今龙虎山),是年他47岁,学生彭氏为他建造书院,主要是讲学。钱穆先生1949年在香港创办新亚书院,那时钱先生早已成大师。也就是说,大师不是从书院走出来的,而是从外边走进书院的。

   

    再研究一下大师的生平和成长,也可以发现,王国维、陈寅恪、熊十力、钱穆、钱钟书等人之所以成为大师,乃是同时具备了主观、客观两方面要素。主观方面包括先天素质、后天努力等,而客观方面则包括环境、时势、机遇。所谓“时势造英雄”,像清初“三杰”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的成就,与那个时代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再者,衡量大师的标准应该是“学高”,即他的学问达到的高度。书院固然可以提供一个讲学的平台,但是一个人再能讲,讲的都是别人的或者没有什么深度的东西,也是永远成不了大师的。比如眼下在全国都很红火的“讲坛热”,你能说那些经由现代传媒捧红的“讲师”就是“大师”么?

   

    大师是学者之王,一个人如果不能宽容他人观点,不能积极吸收他人思想,不要说成为大师,怕不用多长时间,自己便干枯了。因此,书院的门户开放制度的确是有利于大师成长的。

   

    尽管给书院泼了不少冷水,但笔者认为,结合当今中国教育的大背景,书院在大师产出过程中仍可以发挥某种特殊作用。简单来说,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讲会制度。所谓讲会制度是指书院之间或不同学派之间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