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网络传央视主持人白岩松…
女童语录走红网络 被称…
16岁少年痴迷网络患上四…
中国的白领因网络偷菜成…
男子因网络赌博欠债将庄…
讨伐网络“偷菜”不劳而…
县官民生博客引热议 网…
网络骗术又有新花样 网…
偷菜月入上千 网络钟点…
老人自制阅兵武器模型蹿…
最新热门    
 
古字网络“复活”:“一字流行”能多久

时间:2009-10-31 10:43:19  来源:不详
 

  想在字典里找到“烎”并不容易,1992年版的《新华字典》和2002年增补本《现代汉语词典》中,都没有这个字。在每天通过网络自动更新的输入法中,要打出“烎”,也要翻过数页,才能在一堆生僻字中找到。而且显示出的版本有的是“开”加“火”,有的则是“干干”加“火”。

 

  “网络的盛行也就是最近10年的事情,目前要说网络新字开始‘洗牌’传统文字为时尚早,只能算作一种试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刘志基表示,尽管近年来时不时冒出网络怪字,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怪字真的将“复活”,难说它们的生命能有多长。

 

  从甲骨文延续至今的汉字总量超过2.4万,目前活着的只有三四千字,即便一般的人文学者,掌握的也不过6000字左右。专家表示,套取古字字形,赋予音、意、形的当下意义,与其说是在“洗牌”汉字,不如说是用新眼光想象汉字的“表情”,将汉字当作表意的符号。就像1982年诞生的第一张计算机笑脸“:-)”一样,更多的学者倾向于将其当作符号而非文字。

 

  字义词义从活用到确定,不仅需要特定范围和特定语境的认可,最终的“固化”还需要公众集体接受。就像“特”字本义是“公牛”,如今却成了形容词。刘志基说,网络虽然让更多的民间智慧有了表达平台,但这些智慧最终是否被认可和接受,需要经过网络上下更大范围的筛选。“一字流行”能走多远,是个问号。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