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由得想,在垂足坐而又无桌子相配的六七百年中,人们又是怎样写字的呢?
唐、五代已有了桌子,但往往供放置餐饮、祭祀用具。当代的《宫乐图》《六尊者像》《听琴图》中较高的桌子,似都未作书写之用。

韩熙载夜宴图(部分)
五代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里,床榻边有几张桌子,但高低如同今天的几。同代王齐翰的《勘书图》中,主人坐于椅,身后亦有一高桌,其高度刚好与图中的椅子相配,而笔、纸、砚却置于面前齐膝高的方桌上。图告诉我们,这齐膝高的方桌才是用来书写的。
我再强调一下“齐膝”二字。
请设想,隋唐尚书小字,人坐于椅上,无论悬臂或卧齐膝几案书写,头与上身都将曲至膝部,先辈哪能这样捉弄自己。所以,我肯定,隋、唐、五代,书写的姿势仍是六朝的遗风。
宋人的书写姿势已与今相差无几
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已四处可见高的桌凳、桌椅相配使用。
在宋人《十八学士图》里,分明告诉了我们当时的书写姿势:人坐于床榻之上,面前放一高桌,桌面上平铺了一张纸,纸依旧是一尺来高、二尺多长,人则执笔欲向纸书写。纸的两头分别放置一棍状物,以使纸抻平,这就是我们至今使用的“镇尺”,当然是金属、玉石、硬木之类的重物。“镇尺”的产生,是用于纸平铺与桌面书写而不易卷折和移动,与抻纸的作用同。
又,南宋马远《西园雅集图》中,可见一人立于桌案边,一狭长的手卷平铺于上,人悬臂书写,亦有“镇尺”之物于上。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