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伏明霞夫妇与李小鹏刘璇…
学者:中国国术欲走向世…
村上春树:体制中有反体…
世界最毒树:“见血封喉…
最新热门    
 
李小树:关于通俗史学的几个问题

时间:2009-11-7 11:13:01  来源:不详
  就当前的通俗史学而言,虽然其间的活动者大多没有接受过特殊的专业训练,其以"非科班"的身份介入史学,大体出于个人的爱好与兴趣,他们在叙事方式、文献解读以及历史评价等方面也许是"非专业"的。但是,中国史学数千年来形成的"求真"特质,给整个社会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固。因而,任何个体,无论其属于精英还是平民,一旦进入讲史或著史的角色,便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这一长久流传的史学原则,将其作为一种不可突破的行为底线。正因为如此,在当前通俗史学的讲说与著述中,并不存在可以随意歪曲历史的"潜规则",并未"突破"史学的基本原则。在其中很难看到"伪历史"的身影。事实上,在通俗史学流行的过程中,"失真"的现象并不多见。

 

 

  对通俗史学兴盛"后果"的担忧,是关涉史学传播与社会效用的问题。史学的职任是记录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总结其发展规律,以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求,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无论传统史学的彰善瘅恶,树之风声,还是现代史学的探索规律,明确方向,都离不开这一目的,这是史学作为一门学科的终极追求。这种目的追求决定了史学传播范围与学科效应的正比例关系,即传播范围愈广,对社会走向文明与进步所起的作用也愈大。而在社会道德的层面上,长久以来,史学都视道德教化为天然职任。其最为常见的形式是通过"记事载言"而"劝善惩恶",使世人"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见贤而思齐,见不肖而内自省"。 (《史通·史官建置》)毫无疑问,这种对道德自律的表彰,对背德行恶的鞭挞,有着重要的道德垂范的作用,它可以优化民风,激活有利于社会进步与文明的向善意识,从而最大限度地消减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的潜在因素,使人文生态在风俗趋善、祸乱渐息的整体环境中得以改善,使俗静民和成为一种常态并最终惠及大众与社会。同时,历史知识的广泛传播,对社会整体智慧的提高也是不无裨益的。显然,我们无法想象,一个其广大成员历史知识贫乏、历史观念淡漠的民族,能够历经千载而生生不已,能够面对未来而自强不息。因而,无论任何时代,史学成果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其传播范围的广狭都直接决定着它对人们的文化素质、民族的精神面貌和社会的总体状态的影响程度。

 

  然而,不可否认,很多具有普适性的行为规范与道义原则,在记录它们的原初的文化语境中是很难为现代人所理解与接受的,其旧有的"形态"不能满足现代传播的需要,只有用通俗的现代语言加以表述与阐释,才能使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在现时代最大限度地得到"活化",成为社会道德与精神的组成部分。也就是说,通俗史学兴盛所带来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观念受众的大幅增多,它所显现的历史传播范围的迅速扩大,是优秀文化传统在现代传承的有效模式,对史学社会功能的实现,对社会的文明与进步,是极为有利的。事实上,通俗史学在广大民众爱国情操和民族自豪感形成与强化的过程中,始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个明显的事实是,通俗的历史讲说与记述,无论是负载宏大的政治主题,还是关注细微的社会民生,其结果都是使民众从中获得相对丰富的历史知识。因而,随着通俗史学的发展,原本看似"高深"的历史知识与观念开始"飞人寻常百姓家",使许多对历史知之甚少的普通民众,有了更多的机会了解甚至熟悉历史,使其在现实生活中不致缺乏"历史的参照"。同时,通俗史学在内容上一个十分突出的特点是继承了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宣扬爱国主义,赞颂民族英雄及其爱国行为,对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者痛加斥责,从而强化了对普通民众的爱国教育。而通俗史学中提倡的孝亲、仁爱、节俭等道德规范,也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在加强对普通民众的道德教化方面,同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即便在中国古代,从整体上看,通俗史学的内容和基本精神也是积极、健康、向上的,其道德教化的主流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应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有利于社会的文明和进步的。

 

  此外,对通俗史学的"流行"在学术上对史学造成冲击与伤害的担忧也是不必要的。就整个史学生态而言,通俗史学与"学术史学"不过是选择了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的不同层级的"生态位"而已,二者之间并不存在此长彼消甲存乙亡的对立关系。通俗史学的兴盛不仅不会给史学带来学绝道丧的不良后果,相反,它会成为一种"外在的动力",促使学术研究面对通俗史学在传播过程中提出的诸多问题而不断走向深化,最终形成一种学术研究与社会效应"共赢"的局面。一个典型的事例是,两宋时期是通俗史学颇为活跃的时期,同时也是古代史学极为兴盛之时。事实上,正是通俗史学的活跃,使两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