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叶匡政:无视传统丧葬之…
叶匡政:任继愈代表中国…
最新热门    
 
章玉政:国学“狂人”刘文典成名记

时间:2009-11-7 11:13:05  来源:不详
 

  细读这篇序文,就可以发现胡适的良苦用心。这绝不是一篇随随便便敷衍朋友的“客套文章”,而更像是一篇气势磅礴、论证全面的学术论文。他要让这篇序文常留于中国文学史上,这样自然就让“刘文典”这个年轻的名字永远留在了文学史上。

 

  在这篇文章里,胡适将尽可能的溢美之词送给了这位与自己同龄,但亟须掌声的北大新派教授。他说,“今日坊间所行,犹是百五十年前之庄逵吉本,而王、俞诸君勤苦所得,乃不得供多数学人之享用;然则叔雅《集解》之作,岂非今日治国学之先务哉?”

 

  对于刘文典“集解”《淮南子》的“精严有法”,胡适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凡其所自得有与前人合者,皆归功于前人;其有足为诸家佐证,或匡纠其过误者,则先举诸家而以己所得新佐证附焉。至其所自立说,则仅列其证据充足、无可复疑者。往往有新义,卒以佐证不备而终弃之,友朋或争之,叔雅终不愿也。”总而言之,在胡适看来,刘文典这本《淮南鸿烈集解》的价值,“读者自能辨其用力之久而勤与方法之严而慎”,是足以在国学界博得相当声名的。

 

  这样的评价,对于一个学界新人来说,未免有些“拔高”。l924年1月1日,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杨树达写了篇《读刘叔雅(淮南鸿烈集解)》,对刘文典的校勘提出一些补充和完善。十几天后,学界在安徽会馆公开举行戴东原(戴震)诞辰二百年纪念会,杨树达应邀到会,“余初坐东厢听讲,适之见余,邀往演台,并于彼之作序赞刘叔雅《淮南》书有所辩解,盖见余评刘文字也”。辩解归辩解,胡适依然觉得,给予学术新人一些必要的奖掖,并不是什么坏事。

 

  1923年3月,正值学术界“开书目热”,胡适应《清华周刊》胡敦元等人的邀请,开出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在“思想史”部分毫不犹豫地就将尚在印刷之中的《淮南鸿烈集解》写了进去,并且“加圈”重点推荐。

 

  不出胡适的意料,刘文典的《淮南鸿烈集解》刚刚走上书市,就引发了“明星效应”。就连明确表态“不赞成”胡适所开国学书目的国学大师梁启超,在自己为《清华周刊》重新开列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中,竟也英雄所见略同地推介了刘文典的这本新书,“《淮南子》,此为秦汉间道家言荟萃之书,宜稍精读,注释书闻有刘文典《淮南鸿烈集解》颇好”。

 

  鲁迅一向“主张年青人少读中国书的,或者干脆不读”,但在听说刘文典的新书正式出版后,也特意跑去买了一套。1924年2月2 日的《鲁迅日记》就记载,“往商务印书馆买《淮南鸿烈集解》一部六册,三元”。

 

  《淮南鸿烈集解》的确有过人之处。它博采庄逵吉、王念孙、陶方琦、俞樾等众家校注《淮南子》之长,综合宋本、刘绩本、《道藏》本、庄逵吉本、尤本、俗本等优劣,重内证,辨真伪,第一次全面而系统地对《淮南子》做了校勘与评述,成为近现代学术史上《淮南子》研究的代表性作品。

&nbs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