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刘固盛:论老子之善
最新热门    
 
刘固盛:论“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

时间:2009-11-9 11:15:23  来源:不详
则表现出生生不息的创造性。《国语·郑语》记载有史伯回答桓公的一段话:“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和则生,万物的创生都以和为基础。“以他平他谓之和”,就是一方面或一种元素与另一方面或另一种元素相互配合,求得彼此的均衡与统一。和是百、千、万、亿等多样性事物产生的基本原因,如果“去和而取同”,那就会导致“以同裨同,尽乃弃矣”,绝对的同一,只会使万物的生机消失。

 

  和则生物,这也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第42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这一有关万物化生的经典表述中,“三”通常被解释为“和”,如严遵《老子指归》谷神子注曰:“三即太和也。”唐李约注云:“三者,阴阳相感通而生和气也。”三生万物,即是“和气聚而生万物也”。实际上,和则生的观点,是儒、道二家的共同主张,如《管子·内业》主张:“和乃生,不和不生。”《庄子·田子方》:“交通成和而物生焉。”《荀子·天论》说:“万物各得其和以生。”《礼记·中庸》说:“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和则生,同则绝,和而不同,生生不息,从万物的产生到文化的发展,莫不如此。故《易》言“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中华文化经数千年之演进,绵延不绝,总是充满着生机和活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和而不同”的文化品格。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