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韩国首次复原1500年前陪…
记忆王亮绝活 28秒记住…
苏皖浙闽今晨现浓雾 局…
明真法师学术研讨会衡山…
四川广安考古新发现:境…
潍坊发现北辛文化遗址 …
100本名著浓缩成了100句…
揭穿《2012》六大末日谎…
商场保安处罚吸烟顾客1…
俄男子收集500万枚硬币…
最新热门    
 
“2009上海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时间:2009-11-27 11:56:47  来源:不详

2009年 8月4日至5日,由上海商学院主办,中国古代散文学会、中国欧阳修研究会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共同协办的“2009上海欧阳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商学院徐汇校区成功召开。该校教授、博导,国内著名的欧学专家洪本健先生,倾二十年之力完成的扛鼎之作《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也同时在本次研讨会上进行新书发布。宋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复旦大学首席教授王水照、韩愈研究会会长张清华、秦观研究会会长徐培均、宋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邓乔彬、中国古代散文学会副会长熊礼汇、阮忠等著名学者携文与会。参加研讨会的共有四十多名专家,分别来自中国社科院、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以及日本九州大学、东海大学,韩国启明大学等海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他们大都多年从事欧阳修研究,是该领域内的一流学者。王水照先生在会议开幕式上作了主题发言,他回顾了今人整理欧阳修文集的成绩,特别指出新出的洪本健先生《欧阳修诗文集校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版)参校了日本天理图书馆藏南宋本《居士集》、《居士外集》。天理本为中国学者所罕觏,却是今存惟一的南宋欧《集》全帙,文字最接近原貌。因此这个校笺本,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异文,应成为今后欧阳修研究的必备用书。此次会议,共提交论文37篇,分别属于欧阳修散文研究、诗词研究、文论研究、生平和思想心态研究,以及欧阳修研究史、欧阳修书法等其他方面的研究。以下依次对各类论题的文章作一介绍:

 

(一)散文研究。尹砥廷《论欧阳修散文的艺术精神》具体研究欧阳修的进取、批判、革新精神是如何影响到所作散文艺术风貌的。欧明俊《欧阳修散文经典传播与接受论纲》条分缕析欧阳修散文的各类传播与接受途径,兼及文学与非文学的层面,并着重介绍了几个历代文人频繁关注的焦点问题,如《醉翁亭记》的文体特征、《朋党论》的“朋党”意识等等。刘宁《叙事与“六一风神”——由茅坤“风神”观切入》借助后人视角,逆探欧阳修散文风格,指出茅坤所说“风神”,主要针对叙事文而言,他所标举的“六一风神”,也主要是对欧阳修叙事艺术的总结,从而自叙事这一特定角度,对欧阳修散文的情韵所在作出了更精细的解析。洪本健《论欧阳修英气与和气的消长及其对散文风格形成的影响》把欧阳修个性与文风的发展细分成几个阶段,指出这是一个由英气多于和气、逐渐过渡为和气多于英气的过程,并探讨了变化的原因。阮忠《欧阳修辞赋创作风貌的三重思考》在三个小标题下,探索欧阳修辞赋的风貌。这三个标题看似不相连属,却自有一贯的主张在,即欧阳修多数辞赋感时求用,与其散文富于情韵的主导作风有别,研究者应充分重视不同文体的不同风格,才能得欧阳修文学成就之全貌。方笑一《欧阳修经学与古文之关系》考察了欧阳修经学与古文创作的交互作用。经学影响到古文的内涵、手法,古文创作经验,反过来也对经学研究有所助益。朱刚《北宋“险怪”文风平议》重新审视欧阳修等人斥为“险怪”的一路北宋古文,指出这种“险怪”并不纯在文字,而与其义理探索的深入有关,同后世理学有一脉相通处,呼吁研究者不要一味依赖欧阳修的判断,依赖文学性的标准,而应对当时古文创作作出更全面的观察。朱迎平《史家风范文人情怀——欧阳修〈桑怿传〉、〈六一居士传〉平议》研讨欧阳修文集中仅有的两篇传记文,认为《桑怿传》写人,承接史传传统;《六一居士传》写己,更具文学特性。它们在唐宋以来传体文的发展中起到了典范作用。吴小林《韩欧文比较》详细比较韩愈、欧阳修两家散文在思想、结构、语言上的相同,在抒情方式、文气刚柔、用字难易上的相异。夏咸淳《明代散文之宗欧传统》指出有明一代是宗欧传统发扬光大的关键阶段,明代各时期文坛风尚变化极大,欧阳修的典范地位却始终牢不可摧,足见欧阳修散文的魅力,但同时,不同流派眼中不同的“欧阳修形象”,也值得细细分梳。黄一权《略论欧阳修与韩国汉文学——以散文为中心》概述了欧阳修散文自十一世纪以来,对韩国历代汉文学的深远影响。

 

(二)诗词研究。许总《欧阳修与宋诗特征的形成》认为欧阳修诗特点在于,往往把具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