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吴伟:用好书向世界展示…
最新热门    
 
何耀伟:客观评论历史人物

时间:2009-12-16 11:43:54  来源:不详
一种亵渎。更为严重的是,对历史人物的“恶搞”、“戏说”等不客观行为,也充斥着历史虚无主义的阴影,这些作品对人们确立正确的是非、荣辱、善恶标准,认同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都是极其有害的,对于我们民族凝聚力的维护和民族精神的宣扬也是极其不利的。

 

三、评价历史人物要客观

 

  自古以来,中国人都有追寻和保存历史真相的传统,自司马迁以来,大部分著史者都将真实而严谨的记录下历史真相作为自己的使命。“不虚美,不隐恶”就是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引刘向、扬雄之言,对《史记》的称赞之语,其原文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司马迁在记述和评价历史事件和人物时,一般不作全盘肯定或否定,而是原原本本记录人物事迹和客观事物发展变化,依据事实给予客观的评价。例如在《李将军列传》中,司马迁虽然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李广的赞扬和敬佩,并且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来褒扬李广,但对李广心胸不宽、公报私仇的缺点他也丝毫不予以隐讳。“不虚美,不隐恶”要求著史和评论历史人物时要有根有据,而且要求著史者要有求是存真的高尚史德;“不虚美,不隐恶”,也要求记述和评论时要态度严谨,反映事实准确,“不为尊者讳”,对“善”不虚夸,对“恶”不隐讳。“不虚美,不隐恶”的实录精神,数千年来已经成为人们著书立说、评价历史人物的传统。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传统也为后代史学家们所弘扬发展,编著了许多留名千古的史学著作,这些都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因而,现在我们评价历史人物,不能用今天的标准去对号入座,不能凭借只言片语就对一个历史人物妄下断言,更不能无中生有地凭空想象,肆无忌惮地进行“恶搞”和“戏说”,而要严格联系该历史人物所处的时代和环境,进行具体分析。一定的时代只能产生一定的历史人物,每一个人都避免不了这样的历史局限性,如果将这种局限性置之不顾或考虑得不恰当,就不能正确地评价历史人物。

 

  任何历史人物的活动,都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下进行的,其思想和活动受众多条件的制约,要全面、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要考察其所处的社会历史条件,一分为二地看待,既不因功掩过,也不因过而抹杀其功。经过数千年来灿烂文明的积淀,许多历史人物已经关系到国人对历史文明的美好记忆,随意“恶搞”、“戏说”历史人物,既可能破坏一些英雄和杰出历史人物的珍贵形象,也会伤害人们千百年来形成的民族感情。这种不良的风气还会损害学者和学术的形象,伤害公众对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们的理解和同情,弱化公众对主导性价值理念、价值规范和价值导向的认同,从而影响到整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整个国家的社会风气。

 

  制止“恶搞”历史人物,捍卫主流文化和主流意识阵地,需要我们每个人共同努力。作者们一定要坚守底线,决不能把学术娱乐化甚至庸俗化;消费者们应坚决摒弃这些不良作品,对之进行口诛笔伐,使其无容身之地;有关部门应尽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相关职能部门也应严格依法规范管理,对这些不良作品加以约束。如此,这些“恶搞”、“戏说”将会很快销声匿迹,那些被误导的人们则会逐渐正确认识和了解历史人物的本来面貌,而那些曾被曲解和“恶搞”的历史人物也将洗去蒙在其身上的污垢,一如既往成为我们民族记忆和情感中的瑰宝,激励一代又一代国人积极进取、奋发向上。

责任编辑: 林杏子

上一页  [1] [2] [3]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