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阮晓勇:版刻之学海,词…
郭齐勇:漫议人文与国学…
李新勇:借书百态
谢大勇:夏日也数九
潘勇:设立书法课,为何…
武汉大学哲学院郭齐勇:…
郭齐勇:《李德永诗文集…
郭齐勇:深切怀念太老师
最新热门    
 
赵勇:弱者的追求与反抗——读《漂泊者萧红》

时间:2009-12-24 11:44:29  来源:不详
137-139),也极大地挑战着当今主流文学史对萧红的定论。这种挑战,我以为并非轻率之举,而是对萧红作品深入研读之后的艺术发现。由于萧红是东北流亡作家,她的流亡又带着家园沦陷的亡国之痛,所以,我们的文学史就常常把萧红塑造成一个民族英雄式的人物。然而,若是仔细思量,这种塑造却又恰恰对她作为女性、作为弱者的个人化叙事构成了一种遮蔽。记得1999年,我曾到中国儿童剧院观看田沁鑫导演的话剧《生死场》,此剧当时叫好声一片,但我看后却并不满意。如今,林贤治先生把我当时朦胧的想法写出来了,委实让人高兴。而那位青年女导,居然把《生死场》铺张、造型得那么男性化、国家化、民族主义化,我觉得她是完全有必要好好读一读林贤治先生这本书的。

 

  萧红与萧军、端木之间的关系,肯定是许多读者所感兴趣的。坦白地说,我也很感兴趣。在此之前,我已从其他书中读到过一些相关的描述,但大都语焉不详,于是就想弄清楚萧红与萧军为什么会在临汾分手,为什么端木会乘虚而入。这些问题现在都有了答案。在林贤治笔下,萧军既有仗义豪侠的一面,又有生性风流的一面。当年萧军把萧红救出苦海,对于萧红来说可谓恩重如山,而他为了萧红甘愿坐牢的豪气也让萧红铭记一生。然而,在对待女性方面,萧军又是轻浮的,庸俗的(P74)。他追逐着新出现的一个个女人,让萧红痛苦不堪,最终萧红只能选择远去日本。而在林贤治看来,他们的关系一开始就埋下了悲剧的种子:“萧军是一个强悍的、有本事、有力量的男人,因此必然成为家庭的主体。关于他们两人的关系,人们不是拿爱的、也即平等的眼光看,而是一开始就从萧红的困境出发,把萧军定位为一个施与者、拯救者、解放者。于是在一个共同体里,他们不是对等的,不是相对的自由个体,而是一个成了债权人,另一个是债务人。可悲的是,萧红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带上这种传统道德的眼光,其实是男性的眼光来看。她一方面把萧军看作爱人、知己,人生旅途中的伙伴,另一方面又把萧军看作苦难的分担者,危险中的守护者。”(P69)此后,随着萧军的频频越轨,更是让这悲剧反复酝酿,这就为后来的分手埋下了诸多伏笔。

 

  而端木无论在出生、长相、性格等方面,都是迥异于萧军的一个人。“九·一八”之前,他完全过着少爷生活,后来小说写得不错,又有些骑士派头,对女性抱有同情心,于是林贤治有了如下分析:“从审美的角度,萧红是喜欢特异性和弱质性的。端木蕻良外表的文弱,包括发式与着装,一副前卫艺术家的样子,恐怕一开始就获得萧红的好感。在文学才华方面,应当说,他是胜于萧军的,而且更带有阴柔性质。……萧红对他最抱好感的是,无论在公开场合还是私下里,都不掩饰对自己的欣赏,而且乐于交流。在他这里,萧红获得了一种知己之感,多年来不断遭到伤害的自尊心,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满足。”(P217-218)大概正是由于如上原因,让萧红在临汾做出了最后的抉择。

 

  然而,萧红作为女人的悲剧在于,当她与萧军走到一起时,她正怀着王恩甲的孩子;当她与端木结合时,她又怀上了萧军的孩子。于是端木很快就疏远了作为孕妇的萧红。此后,两人虽有短暂的“新生活”,但不久,端木的本性便暴露无遗。“为了两个人的生存,萧军与萧红在不同的位置上,各自做出了牺牲。端木蕻良是不肯牺牲自己的。自私,矫饰,畏葸。两个男人,两个极端。两个房间一样黑暗。”(P247)于是萧红的身体和心情开始变坏。她与端木去了香港,她在病中写完了《呼兰河传》和《马伯乐》,却终于住进了医院。其时战乱已波及香港,而端木居然置住院的萧红于不顾,让并不怎么相熟的骆宾基昼夜照看萧红。这时候,萧红想起了萧军。

 

  对于萧军与端木,林贤治下笔是很不客气的,可以看出那些文字蕴含着作者的义愤和谴责。比如对于萧军,作者说:“萧军自称是‘感情的奴隶’,在男女关系上,实质上是服从力比多冲动。他的强健的体魄、旺盛的情欲与一贯的‘爱便爱,不爱便丢开’的哲学结合起来,使他不可能满足于一个性对象。”(P147)对于端木,作者说:“他的贾宝玉式的少爷本相,不但在生活中时时表现出来,在创作中也必然显露出他的才子气和脂粉气。……他写下《初吻》和《早春》,接着是《女神》,都是典型的‘花间派’风格。在他的作品中,早期的土地气息渐渐消散,更多地表现了一种轻佻、甚至猥亵的成分,与萧红的同期作品是很两样的。”(P253-254)对于端木,我基本上没有感觉;但对于萧军,我却是颇有些好感的。林贤治先生的这本书大大颠覆了我对萧军的前理解。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