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从墓中出土的一件石枕上,刻有“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铭文。中新社发古研 摄
“发现曹操墓”的消息日前经媒体发布后,引发各界高度关注。一些学者表示目前证据还难以支持“新说”,亦有专家为此次发现欢呼雀跃,称该墓地必属曹操无疑。香港媒体29日刊发的一篇文章指出,曹操墓地被确认是中华文化的一大盛事,事实上,关于他“72疑冢”的说法早已被击破。
“曹操陵墓在安阳”的消息公布后,一些学者表示这种说法还缺乏有力证据。专门从事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副院长袁济喜表示,有关方面公布的“曹操墓在安阳”证据并非第一手材料,都不是很有力的证明。在还没有直接证据的情况下公布相关消息,有悖学术研究的严肃精神。
另据媒体报道,对于“曹操墓”千古之谜得解,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方北辰、上海博物馆考古部主任宋建等知名三国文化学者和考古专家持冷静态度,称在没有更有说服力的出土文物前提下,这一“新说”还有待进一步证明。
香港文汇报29日刊出的一篇署名“张敬伟”的文章则指出,从墓志形式、出土文物、墓中骨骼看,已经形成了相对严密的逻辑链,此次发现的曹操高陵无疑。
作者认为,高陵被发掘确认,破解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而这一发现,又让人大跌眼镜。历史传说的荒诞和正史记载的严谨形成了鲜明对比。千多年来,民间关于曹操墓的传说,一直是七十二疑冢。墓穴所在,有的说是在许都(许昌)城外,有的说是在铜雀台附件的灵芝村(见《彰德府志》),有的说是在漳河底(参考古诗“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也有说是在曹操故里谯县的“曹家孤堆”(谯陵)。
文章指出,根据正史记载,曹操陵墓的位置并不那么迷雾团团。一是在曹操在建安二十三年,即他去世前2年的218年,在其颁布的《终令》中说“古之葬者必居瘠薄之地。其规西门豹祠西原上为寿陵,因高为基,不封不树。”死前又有《遗令》:“吾死之后,葬于邺之西岗,与西门豹祠相近,无藏金玉珠宝。”两令见于正史,说明两大史实:一是表明曹操的薄葬之志;二是明确他归葬的地点为“邺之西岗”,比邻“西门豹祠”。凭此两点,不仅说明曹操对于自己的墓葬毫无掩饰,甚至是光明正大地告诉后人他墓葬的地点。这恰恰说明曹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