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孔子后裔力挺电影《孔子…
《孔子》编剧“触摸”孔…
探索孔子牵手“美剧”的…
孔子门徒折射当下文坛 …
从学术的角度看电影《孔…
真实的孔子——中国孔子…
复旦历史系教授:孔子需…
怎么看孔子:一个相当复…
真实的孔子:不讳言草根…
《孔子》上映三天票房超…
最新热门    
 
《孔子》编剧“触摸”孔子:他的模样可能很英武(2)

时间:2010-1-31 12:20:42  来源:不详
触摸——孔子的模样可能很英武 
  何燕江写《孔子》剧本历时半年多。写作时,他生活有规律,早睡早起,感觉自己仿佛回到了春秋时代,站在一旁看着他和书里的人物,说话、办事、上殿“鞠躬如也”、“色勃如也”……那个阶段,他甚至觉得自己有点精神分裂了。
  记:我感觉,要想写好一个人物,作者本身必须找到和人物的契合点。你和孔子的契合点是什么?
  何:我觉得我找到的契合点,就是我和孔子都是一样的人,都有共同的生理特征,我不把他当作生下来就要超凡入圣的神来看待。 
  记:从外貌说起,小说《孔子》中孔子的形象很英武。这和多数人脑海中“万世师表”的样子不同。
  何:《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这个说法可能有夸张的成分,但是表明孔子个子应该很高。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个孔武有力的武士。《左传·襄公十年》:“请伐逼阳而封宋向戌焉……县门发,郰人纥抉之,以出门者。”
  郰 人纥就是孔子的父亲,他举起城门让部队逃出埋伏,能举起城门,几百斤的力气还是一定要有的。孔子精于六艺,《周礼》记载是礼、乐、射、御、书、数。
  那么展开想象,一个身长一米九左右,父亲能举起城门,自己精通射箭、驾车的人,我们还是可以说他很英武的。
  绯闻——孔子有红颜知己吗?
  “子见南子”是电影《孔子》最大的话题,导演胡玫表示,片中南子可谓孔子的红颜知己。孔子和南子的相见,发乎情,止乎礼,仍旧令观众浮想联翩。这只是对小说《孔子》的部分节选,小说中,孔子和南子曾同窗学习,暗生情愫。
  记:史诗小说、史诗剧经常遭遇这样的尴尬:专家看着不够专业,观众看着不够轻松。《孔子》如何处理这个问题?
  何:《孔子》电影的创作过程中,还是始终坚持把观众的接受度放在第一位的。
  电影不是历史纪录片,需要自己的创作和虚构空间。大事不虚,小事不拘,全世界从来没有一部历史人物题材电影是没有经过艺术加工的。希望观众调整一下思路,别用读历史的眼光看电影。
  记:有关这段轶事,你找到了哪些记载?
  何:“ 子见南子”见于《论语·雍也》和《史记·孔子世家》,后者记载比较详细,“夫人在衣帷中。孔子入门,北面稽首。夫人自帷中再拜,环佩玉声 璆然。孔子曰,吾乡为弗见,见之礼答焉。子路不说。孔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电影表现得也比较严肃,孔子用自己的凛然正气折服了有淫名的南子,两人最后以对拜结尾。
  记:事实上,即便正史有所记载,古文翻译等问题造成的障碍,令史实本身就有争议。比如,“子见南子”一事,孔子所说“天厌之,天厌之”的释义就有多个版本。
  何:历史事实摆在那里,我是用一个普通人的心态去处理历史人物,编织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算是一种读解方式吧。这主要是因为我年轻,胆子比较大些,而且毕竟创作的是文艺作品,而不是史实考据。
  乐趣——剥开历史人物的面具
  写《孔子》时,何燕江有个小小的野心,就是试图描绘出那个时代的人物群像。
  比如阳虎,在何燕江笔下他是个坏人,但他有他“坏”的理由:“我活一千年,就是你一千年的家宰”,何燕江写下这句话的时候,深深理解了他为什么要杀死主公。
  记:从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任剧本统筹,到在电影《孔子》任编剧,可以看出你对中国古代历史题材的偏好。为什么?
  何:我从小就喜欢读书,因为父亲很忙,小时候没空照顾我就把我锁在家里。家里没什么好玩的玩具,只有父亲的一柜子书,于是养成了看书的习惯,历史、小说都看。不过小时候都是翻看,没有什么思考。
  后来我看到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历史人物。在明史里和多数的历史书里,神宗是个懒惰的皇帝,几十年不上朝不见大臣,但是在那本书里我看到了一个少年聪明被过度管教,后来有些叛逆的明神宗,一个只能用不上朝来抵制文官集团的皇帝。那时候我突然发现,纯粹的坏人可能比纯粹的好人还要少。
  记:这也引发了你对历史人物的兴趣?
  何:历史人物都有自己的两面性,我对他们的兴趣一发不可收拾。可能我比较陶醉于从记录历史事件的字里行间找到那个人物脸谱背后的另一面吧。
  读史可以鉴今,翻看故纸堆,其实可以猜测到未来。当剥开历史人物被粉饰上的面具之后,对他们的理解会深深地震撼和感动我,这是我深爱历史的原因。
  记:对电影《孔子》和小说《孔子》的相继推行,有什么期待?
  何:我希望的是,我的《孔子》起到一点点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人用自己的眼光和角度客观地看待孔子,避免盲目崇拜。
  本报记者 卞文超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