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柳哲:钱陈教授是我师—…
张乐平“漫画救亡”:画…
柳哲:从沙滩“红楼”看…
柳哲:从北大“旁听猫”…
柳哲:缅怀吴晗先生
最新热门    
 
缪哲:画可以怨——读《宋代诗画中的政治隐情》一书

时间:2010-2-11 12:02:48  来源:不详
Dissent,原是作者的博士论文(普林斯顿),后经扩充、改写,于2000年由“哈佛亚洲中心”(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印行。我今受《上海书评》之命评的,乃这书的汉文版。但幽居地僻,书不易得,无奈以架头的英文版为据了。倘所述的内容,与读者手头的有出入,幸乞谅解。

 

  姜书的大意,原标题有概括:宋代的诗与画:政治异见者的讽喻艺术(汉译的标题,似模糊了些)。书的故事,乃是从王安石变法说起的。这回变法,与历史上多数变法一样,先是惹起了争议,尔后是党争。唯有别于其他的变法,反对的人,多是旧伦理称的“小人”。神宗的熙宁新政,则因有国家统制经济的色彩(如林语堂《苏轼传》中,就称之“国家资本主义”),故扰乱以士绅权为中心的旧社会结构的同时,亦增添了百姓之苦。这样反对者——或姜书称的“异见者”(dissenters)中,就颇有“君子”——如司马光、苏轼 、黄庭坚等。虽居心险诐,甘附下流,亦无妨吟诗弄赋,粉饰心迹,如潘岳之“遂初”,阮髯之“咏怀”,但终不如自信为正人,能堂皇其辞,鼓动风气。反新法的“旧党”被排斥于朝后,便是以“正人”的自信,去以诗文等形式,攻击新法、倾诉所受的不公的。

 

  至神宗元丰二年,新党颇不便旧党的舆论,便一发狠,逮捕了其中最多舌的人——外放湖州的苏轼,以“谤讪朝廷”之名,穷治其罪。这就是史称的“乌台诗案”,宋代有名的文字狱之一。苏轼被捕后,辞连司马光、王诜等二十余人。他们或贬谪,或罚金,总之一体斥罢了。这个事件,乃真正揭开了北宋党争的序幕。哲宗元祐中,新党失势,旧党还朝,又穷治旧党。但元祐党人间,亦自相攻讦,内阋于墙,故旧党的局子,不久也倒了。尔后是哲、徽两朝的新党复辟,那个结果,自然是更严酷的清算,与元祐党人的被禁锢。此后至南宋的高宗朝,虽国土日蹙,却党争日亟——虽党争的焦点,已由新政转为和战。

 

  从今天的马后炮讲,熙宁的党争,犹不失争政见,后来则渐为争意气、转而争利禄、终于泄私愤了。争有暗室之谋,亦须舆论之助,故党争中的士子,便一方是颂升平,贡谄媚,惟恐话说得不显白;一方虽惧于文网,却不甘息喙,于是抗议或抱怨的话,便写得如密电码,非深通古典、晓谙今事的人,莫能读懂。王夫之说,“宋人(作诗)骑两头马。欲博忠直之名,又畏祸及,多作影子语,巧相弹射”,说的就是后一情形。姜斐德的故事,就是以此为背景展开的。

 

  姜书总的意思,是说这作诗的“影子语”策略,文人也用于作画。具体的手段,乃是把古诗写迁客逐臣的意象,翻译为画材,复择取古诗的字眼或韵脚,或用作画题,或写诗跋;两者的作用,乃近于密码。故一方面,通古典、晓今事的观画者,从中可解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悲恨;另一方面,这隐微的手法,也可使作者远政治之害。

 

  姜书的论证,是从宋迪今佚的《潇湘八景图》开始的。宋迪是神宗朝的官员,亦善画。熙宁中,他因事落职(依作者说,或与旧党有牵连),蛰居洛阳。在这里,他以潇湘八景为题,作了一组画——或是最早的以“潇湘”为主题的作品。今按“潇湘”,一说指湘江(潇乃“澄澈”之意),一说乃潇水、湘江的合称;要之不管哪个,其为今湖南地区的一泽国,殆无疑义。开始论证前,作者先由舜的妃子——娥皇与女英——说起,而后屈原、宋玉、贾谊、庾信,最后至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介绍了文学的“潇湘”,是怎样演为一意象的程式,被后来的迁客逐臣,表达忠不获省之痛与去国怀乡之悲的。而后,故事便转到了宋迪。在“潇湘八景图”中,他将文学的“潇湘”之潜义,注入所绘的画中,以此比况他本人的去国之恨。如八景“平沙雁落”的“雁”,便指喻自己的无辜被逐;“远浦归帆”,则暗示还朝的企盼。其后的“山市晴峦”,似要复杂一些。这个画材,是暗引杜甫的——最为主要的,乃《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在杜甫的诗中,与“朝”相对的“市”,不仅是田园生活的象征,也是下民苦难的舞台。宋迪转之为画材,目的是暗示熙宁的新政(尤其“青苗”、“均输”、“市易”等内容),实造成了百姓的苦难。至于“晴峦”之“晴”,或又是一乐观的表示:对秕政缓解的企冀。其余如“江天暮雪”、“洞庭秋月”、“ 潇湘夜雨”、“烟寺晚钟”与“渔村落照”等景物,作者亦尽发古诗潜义,以见宋迪的逐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