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稍能做普通旧式诗文” 张元济填“干部履历表”

时间:2010-3-24 11:30:56  来源:不详

这是表中最有意思的一项。张老如实作答:“在前清参加一八九八戊戌维新,八月政变,西太后训政,德宗囚,余受革职永不叙用处分。不意四年后又开复原官,且擢我员外郎”。应该说,他这样填报的确是历史事实,但如此将不同时空条件下发生的问题放在一起,多少显得有些滑稽。不过,这不是问题的关键,这里我们需要了解和思考的倒是在奖励和处分背后隐含的又是什么?

 

关于“有何著作及发明”

 

张老自述:“发明何敢言?仅仅写成几本小书而已。”而对自己的著作,张老均有直白的自评。如“《校史随笔》,一知半解,于史学无涉也”。“《中华民族的人格》,鉴于当时殷汝骊(耕?)(应为殷汝耕,殷汝骊为其兄。1935年,殷汝耕公开与日本侵略者相勾结,使冀东非军事区成为日本严密控制的势力范围。他联合冀东各地亲日分子攻击南京政府内外政策,要求实现‘华北自治’。后出任日本扶植的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和汪伪政权要职。1947年12月,经审判,殷汝耕被处决——笔者注)之冀东独立,痛吾国人格堕地。正在校史,愤而作此”。《宝礼堂宋本书录》、《涵芬楼烬余书录》二种,“不过写的书账,不敢言著作也”。而且竟对出版的“日期全无记忆”。至于说自己的专业技术,他也只是坦陈:“略知印刷业大概情形及所谓版本目录之学”。说到工作及其志向,他则实事求是,“暮年久病,焉能工作?即有志愿,亦空言徒托已”。字里行间无处不透露出张老平和心境中的谦逊与洒脱,看不到一点儿功利与骄躁。我想,这也许就是他与今人最大的区别吧!

 

关于“何年月至何年月,在何地何机关(团体),任何职务”

 

在表中,张老写得最多的是他的文化教育经历。这一点,我并不感到惊讶。例如:“一八九六年(记不真确),与陈昭常、夏偕复等在北京创立通艺学堂,习英文、算学。京官子弟来学者甚众”。“一八九八年,参加戊戌百日维新。清德宗以特旨与康有为同日召见。是年八月政变,革职,到上海,在南洋公学译书院任事”。“一九二年,入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译所事务……至一九九年(此处回忆有误——笔者注),辞经理,改任董事,以至于今”。“一九六年,清学部奏请开复原官,调入该部参事厅行走。又由外务部奏调开办储才馆,派充总调。因与唐绍仪意见不协,辞职南返”。“一九四八年,国民党政府推余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九月,在南京开第一次院士会议,被邀出席”。“一九四九年,中央人民政府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被邀出席。又任全国委员会委员”。

 

从张老择要记述的经历中,我揣摩到他内心的清高与孤傲。自参与戊戌维新被革职后,他显然就抱定了远离官场的信念,不与官僚为伍,即使是官至学部副大臣的诱惑,他也不为所动。他的这种情怀,我在他的“挽章太炎联”中得到印证。“无意求官,问天下英雄能不入彀者有几辈;以身试法,为我国言论力争自由之第一人”(参见《中华民族的人格》[附:张元济抗日战争时期著作选辑],第59页,辽宁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确实,只有无欲无求,才敢于为民请命、为群奉献、为国献身!张老真是以太炎为楷模,为弘扬、传承民族文化事业而倾注了全力。他在“教育救国”和“学术救国”的道路上走得是那样坚实,赢得了世人的崇敬。他的职务乃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