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毛周林:你写读书笔记吗…
崔大林:足协有预案应对…
季羡林:曾和温总理重点…
铁凝:文化需要相互凝视…
任国征:文言词赋·鞭炮…
吴晓林:回家团圆是一种…
坊间猜测:文强或逃过一…
吉林:今年将建500个城…
最后的声音:文化名人遗…
王蒙:文化三说
最新热门    
 
园林:文人诗意的栖居地

时间:2010-4-1 17:46:21  来源:不详

根据史料记载,中国远古就有园林。但是把园林作为赏玩的空间与审美的对象,并从中体现出一种文人的雅趣,却是后来,也就是两汉以后,才渐次出现的。从历史上看,文人造园在明清以前就有很大的发展。而要追溯其中审美情操的建构,则不得不从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开始。

 

    公元353年,晋穆帝司马聃在位,年号永和。这一年暮春,著名书法家兼文人王羲之,集合一班当时的名士,在今浙江绍兴西南郊区的会稽山阴之兰亭相聚,按古代习俗,举办春禊活动。今天看来,这其实是当年的一种文人雅集。事后收集其人其作,出版诗集,由王羲之写序,并亲自援笔书写,不仅留下了千古妙文,更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的绝写,以其旷世之才,为后人创作了可以反复吟诵与不断摹写的艺术范本。

 

    距离王羲之写《兰亭序》半个世纪之后,有一位官场失意的文人陶渊明,在复杂而残酷的人际关系网中历经多年挣扎之后,决定放弃被那个社会视为正当的所有名利追求,不再因五斗米而向“乡里小儿”折腰,完全归隐田园,去过一种类似自耕农的简单甚至贫困的生活。他发现自己原本“质性自然”“心惮远役”,因而对于“归去”怀抱欣喜之情。就这样,在一天早晨,陶渊明开始实施他的归隐理想,挂印而去。在归隐的路上,这位“质性自然”的诗人兴奋异常,写下了著名的《归去来辞》。

 

    在这篇如行云流水般畅然的辞赋中,陶渊明有意无意间阐述了中国园林之精神要旨。一句“园日涉以成趣”,即描写了归隐生活的愉悦,也让日涉之趣的“园”,成为文人安贫乐道、物我两忘的重要的空间场所,从而为摆花弄草、营园造池之意义奠定了价值基础。同时,陶渊明还把园艺与琴书、泉水与木石视为一体,成为共同建构这一特殊空间之诗意的重要因素。从这个角度看,虽然陶渊明并没有明确的造园实践的纪录,但文人造园,在我看来,实起始于这位参透人生的伟大诗人。

 

    对文人造园思想产生深远影响的著名文人则是唐代诗人王维,他性喜佛玄之道,好老庄之理,建有辋川别墅,为其晚年归隐处所。他的诗与画,表明其对自然有着非同一般的了悟与理解。

 

    大约在公元732年,唐开元20年前后,从宋之问手上得到蓝田辋川别墅的王维,一直隐居在这所私人园林中,以满足其日益强烈的山林意蕴。也就在这一年,王维本想与好友裴迪一起入山,但又不忍心影响他的科举课业,遂独自成行,在山中转悠,沿途所见所闻,心境与景物合一,徒生诸多感慨,于是写了一篇短文给裴迪,以一种空旷悠远之意象为依归,从画人敏锐的视觉出发,对眼前见闻做了一番诗意的描述。其文虽短,却和300年前陶渊明的《归去来辞》有着同样超然的遁世观。两人处境多有不同,而其中思绪,竟然异曲同工。

 

    在这里,我们又一次看到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人生态度,以自然为居所,而让诗意统摄这居所的内外,然后再内化为人的情感主体。在王羲之,俯仰之间已为陈迹,人生的短促与自然的博大相映而成,自然就是最大的“园林”,人居其间而不知老之将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