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徐小跃:如何实现“为心…
徐小平:北大清华从来都…
徐小斌:我的八十年代
最新热门    
 
徐小跃:如何实现“为心我”的境界(2)

时间:2010-5-6 11:19:54  来源:不详

徐小跃教授推荐书籍:

《新编中国哲学史》

(上下卷)

冯达文、郭齐勇主编

人民出版社

《中外宗教概论》

卿希泰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要实现‘为心我’境界”


     中国传统文化解决的是人的最根本问题,即人的存在方式的问题。人在宇宙天地社会之间,永远是在两种矛盾对立的方式之中存在的。一个是生存方式,一个是生活方式。儒、道、佛都是教人如何把这两种方式调节好。


     满足人的生理的、物理的、自然的需求的方式就是人的生存方式。通俗地说,满足人的衣食住行需要就是人的生存方式,亦即荀子认为的“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也是孟子所说的“饱食暖衣逸居”。生活方式则是指人之为人对意义的世界、价值的世界的追求构成的方式。只有对人的价值进行追求才能算真正过上人的生活。儒、道、佛的三家文化就是在用不同的语言、方式,让你把生活方式处理好。佛教的“明心见性”,道家的“自然”,都是如此。孟子曰:“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也。”如果仅仅满足人的生存需要,没有德性的教化,德性的呈现,没有“明明德”的功夫,那么就是禽兽。


     人永远是在这两种矛盾对立的方式中存在的。人真正的幸福不在于金钱,而是过上真正属于人的生活,呈现人的意义价值的本质。我们检讨西方文化的价值观和价值取向的时候,会发现美国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是有其消费观、文化观和人文观的因素的。个人主义、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这样的人文观是导致现在金融危机的原因。中国文化几千年,真正有修养的人,从来都认为奢靡是不好的人生观,勤俭、节约、有度才是真正的君子风范。


     我作为“我”是有不同层次的,国学的儒、道、佛都是要你不断呈现属于你的这样一个存在的需求。“我”分为“自然我、社会我、为心我”的三个境界。国学是为了达到属于你的那个境界,是“大我”,“本我”“真我”。所有这些都可以汇作佛教的一个概念——本来面目。国学就是帮助人不断超越“自然我”“社会我”,达到“为心我”的境界。


     什么是“自然我、社会我、为心我”?最低层次的,满足自然的、生理的、物理的,那样的一种人的存在,就叫做自然我。社会我就是在社会道德意义上的我的存在。社会意义上的道德,有一个最大的特性就是它的相对性,随着时空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条件的改变而改变。不管社会上是什么样子,我做什么事情我就用我的良心判断。良心安定,这就是为心我。要塑造这个“我”,才是最高境界。中国传统文化的儒、道、佛,都是让人们去超越这种相对的道德。超越这种相对性的更高境界的是一种绝对的存在。


     元代理学家许衡的故事可以说明这三重境界。他有一次深入新疆考察,路上要经过一片沙漠,按照以往的经验当天就可以穿过。可是他们遇到了沙尘暴,把人马吹得七零八落。本来走三天的路程结果花了五天,原计划带的水和干粮只够三天吃的,这些人马挨饿了两天两夜。当这队人马穿过沙漠的那一刻,映入他们眼帘的是一片种有李子的树林。看到水果,这队人马有三种情况,一部分人看到李子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冲了过去。这一部分人是实现“自然我”的需要。还有一部分人,尽管也很饿,但是没有冲过去,他们在四下张望,寻找种李子的人,想要征得主人的同意,发现没有主人在才过去吃李子。这部分人在道德的制约下,行动迟缓,四下寻找主人,说明的是“社会我”。只有一个人没有行动,就是许衡。有人问他,现在一个人都没有,你为什么不吃啊?面对属下的不解,许衡说了一句流传百年的名言:“李虽无主,然吾心有主。”这个境界就是“为心我”的境界。


     中国古人教给我们打开心灵的钥匙,恢复生命的本真,唯有恢复生命的本真,才能过上符合人的日子。


     “儒道佛教我们恢复生命的本真”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关注社会人生,儒、道、佛三家又是如何体现的?概括来说,分别有四个字可以形容:儒家的“修齐治平”;道家的“性命双修”;佛家的“法身慧命”。


     《大学》的“三纲八条目”说明了儒家的价值取向,并且说明“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是最重要的价值取向。修身之后儒家更关心齐家,治国,平天下。从中可以看出儒家的经验的,外推的,由近及远、由己推人的思维方式。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都是典型的由己推人。


     道家,包括道教的价值取向是既修性又修命。道家的价值取向更关注人的自身和性命,追求长生不死,长生不老,甚至返老还童。宋朝以后,道教要求不仅要修物质上的命,自然之性,还要修心性。注重德性与自然的性命的双修。


     宗教是帮助人们克服、避免那些必然发生的事情,死亡是所有宗教要解决的问题,而不同的宗教有不同的解决方法,这就有了道教的羽化成仙、佛教的六道轮回。


     中国古人教给我们的是打开心灵的钥匙,打开以后恢复生命的本真,唯有恢复生命的本真,才能过上符合人的日子。


     佛家讲“法身慧命”,法身亦即佛性,也就是儒家说的良心,是成佛的依据。佛是智慧的开启。那么,佛家的智慧是什么?是“般若”。般若的意义包含“无分、不二、平等、圆融”。分别智、执著心这两点在佛教看来是造成一切痛苦的原因,佛教所讲的解脱就在于要超越这二者。


     佛的原文是Buddha,中文音译为佛陀,意译为觉悟(者)。什么叫觉悟者?即觉悟了的人。觉悟了什么?就是想明白了世界、宇宙的真实的状态是什么。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经过七七四十九天的冥想,终于觉悟到宇宙、天地、人生的真相。这个宇宙、人生的真相,也是佛教的基本教义,就是“空”。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包括人)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而生起、变化的。缘起性空、因缘和合,根本的原因是因,外在的条件是缘,合起来为因缘。“空”的意思是“即空即假”“即空即不真”,而不是很多人误以为的“空空如也”。事物的存在是所有条件的和合,没有这些就不真实。因此,佛教教我们重视因缘,而不是割裂来看。


     就如五根手指头争老大一样:大拇指说它当然是老大,但是伸出大拇指通常是夸赞别人;食指说领导指人都用它,所以它是老大;中指说,它最长;无名指说,贵重物品都在它身上,它不当老大谁当?小指说,最受宠的往往是最小的那一个……其实,五指握起来,攥成拳头才是最有力量的老大。这个故事就蕴含了佛教重因缘的哲理。


     佛一点也不神秘,只要有符合佛性的心,人人皆可成佛。人人皆有佛性,那么,一阐提(恶贯满盈的人)可以成佛吗?两晋时期,中国佛教界曾经进行过一场大辩论。坚持一阐提能成佛的竺道生受到排挤,没有人来听他说法。竺道生只好在苏州虎丘山上对着青石说法,这个就是“顽石点头”的来历。后来,更多佛教的经典传入中国,人们发现经典上载明了一阐提亦可成佛,竺道生从此名满天下。佛教讲的是呈明本心,洞见本性,转识成智,转迷成悟,转染成净,“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


     佛教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苦”,一切皆空,一切皆苦,善于比附的中国人还把苦字与人脸相联系,所谓“一脸苦相”。由于世人不明白“世界中的一切存在(包括人)都是依据一定的原因和条件而生起、变化的”这一道理,所以需要修心。因此,佛陀的本怀是离苦得乐。如何离苦得乐,就要通过三学六度八正道三十七菩提分等方式。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