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陈平原:何为大师?那些…
陈平原专访:百年风云中…
叶兆言追忆王泗原:终生…
江晓原:2009年度科学文…
柳哲:钱陈教授是我师—…
陈平原:学会怀疑自己
陈平原:读书的“风景”…
江晓原:300年一遇的日…
陈平原谈“读书与学问”…
太原:10名贫困白血病患…
最新热门    
 
陈平原:“讲座”为何是“胡适”

时间:2010-5-26 11:11:27  来源:不详

在大学里设立高规格的学术讲座,既对讲者表示敬意,也给听众一番惊喜,在我,这念头由来已久。最初的灵感,竟来自一册小书。30年前,在广州中山大学念书,很喜欢花城出版社刚刚“内部发行”的《小说面面观》(1981)。英国著名小说家、批评家福斯特的这本书,是我进入“小说研究”最初的向导。那时书少,读得仔细,“导论”里有一段话,引起我的兴趣:“这个讲座与‘三一学院’的教授威廉·乔治·克拉克有关,没有他,我们今天就无缘相聚于此,为小说作面面之观。……根据他的遗嘱,剑桥大学每年为他举办一个讲座,讨论‘乔叟以来某一时期或数时期的英国文学’。这就是我们今天得以聚集于此的原因。”此后,阅读各种译作,有个小小的“发现”——专家撰写视野宏阔的“小书”,往往是应某荣誉讲座而作。

 

  1991年初春,我得到一个机会,在香港中文大学做四个月研究。没有具体任务,除了读书,就是逛各种新旧书店。带回来的港版书中,包括若干种中文大学出版社刊行的“钱宾四先生学术文化讲座”,如狄百瑞的《中国的自由传统》、杨联陞的《中国文化中报、保、包之意义》等。这个由“新亚学术基金”支持的系列讲座,每年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来校,作系统性演讲,为期二周至一个月。1978年首次开讲,请的是新亚书院创办人钱穆;至今出场的21名学者,都是大名鼎鼎:英国的李约瑟、日本的小川环树、美国的狄百瑞、中国的朱光潜等。依我浅见,好大学都该设立类似的讲座。与厚重的专业著作不同,此类讲座或占据学术前沿,近乎“思想的草稿”,或关乎社会人生,探究“根本的问题”。因采用公开演讲的方式,必须考虑听众的趣味及接受能力,往往宗旨明确、深入浅出,超越了今日大学校园里壁垒森严的学科边界。

 

  又过了15年,我任教的北京大学终于挤出经费,允许各院系外请教授,开设一学分的课程(八讲)。经我手完成的,就有哈佛大学东亚系讲座教授王德威的“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香港浸会大学中文系黄子平教授的“文化研究:鲁迅作为方法”、法国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中文系主任何碧玉(IsabelleRabut)教授的“城市文学与异国想像——比较文学视野里的汉学研究”,以及波士顿大学东亚系叶凯蒂教授的“近现代娱乐文化的兴起与社会变革”。此类课程虽好,但有个缺陷,受现有学科限制,无法放开讲,且经费不太充足,常常捉襟见肘。

 

  很长时间里,北大办学经费拮据,只能凭教授的个人能力,东拼西凑,弄出些不太连续的“系列讲座”来。在我熟悉的人文领域里,乐黛云先生最为擅长此道,其创办比较文学讲座,几乎像变戏法一样“无中生有”。小而美的“北大学术演讲”丛书(乐黛云、张文定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前十几种都属此讲座,而后几种来自“汤用彤学术讲座”,也与其不无关联。由“系列讲座”而“演讲丛书”,乐先生等做得风风火火,嘉惠诸多北大学子及读书人。只是因没有固定经费,很难持之以恒。

 

  出任中文系主任后,很想追摹先进,以尽可能优厚的待遇,邀请国际上杰出的学者到北大来,以系列讲座的形式,传授其人文理想及学术成果。如此理念,学人大都赞赏;但实行起来,非有特殊经费支持不可。于是,利用百年系庆的机遇,我请系友黄怒波(中坤集团董事长)捐资,创立了此“胡适人文讲座”。

 

  说到这里,马上会被追问:“讲座”为何是“胡适”。先退一步想,还有什么更合适的?叫“孔子论坛”、“屈原讲座”或“莎士比亚大讲堂”,都有拉大旗作虎皮的嫌疑。命名的原则是:必须与北大中文系百年风云有关联,且能凸显自家学术传统与精神风貌。对于北大中文系来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迅速崛起的关键,其中蔡元培居功厥伟。那为何不选蔡校长?原因是,1996年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