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龚延明:哈佛大学的“学…
香港艺人陈晓东平日阅读…
蒋元明:北碚雅舍会梁实…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朱晓明…
清明:春雨滋润的文化
专家话清明:一个“悲欢…
何建明:可以不当官不挣…
霍有明:高鹗并非“狗尾…
在古诗里触摸清明:清明…
王艳明:博导造假已无颜…
最新热门    
 
陈晓明:今天依然需要柏杨精神

时间:2010-5-26 11:11:58  来源:不详
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一部《丑陋的中国人》在中国不胫而走,柏杨成为大陆青年学子津津乐道的对象。多少年过去了,柏杨的名字似乎有点淡忘,就像80年代一样,逝去得那么平静。但柏杨当年提出的那些尖锐的问题,有些却一直痼疾难除,依然需要我们承担起反思和警醒的责任。此次柏杨文集以完整的规模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不只包括他的杂文,还有他的史论著作和小说散文,可谓蔚为大观。 
  柏杨的思想最突出体现在他对传统的反思性批判上。他自己解嘲说,“吴刚伐树我洗缸”。谁都知道柏杨用“酱缸文化”来指称中国传统文化。他要做的事情就是揭露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存在的问题,用他的尖锐和犀利祛除其中的余孽糟粕。这真是应了毛泽东当年的那句话“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柏杨一直在做的,正是极其艰难困苦的反思工作。在当年的台湾岛和海外华人世界,他所承受的压力是难以想象的。柏杨在60年代的写作异常活跃,成为台湾岛内最受欢迎的杂文家,他对国民党的政治高压时常冷嘲热讽,由于被怀疑影射攻击蒋家父子,而被罗织大量政治罪名,于1968年6月27日判处12年徒刑(实际关押9年又26天)。出狱后,柏杨并没有屈服,据他后来回忆,他最早试图发表《丑陋的中国人》就是在他出狱后不久。
  那时,柏杨在台湾无法演讲。直到1984年,他受美国爱荷华大学邀请做短期访问,他才以《丑陋的中国人》为题做了演讲,听讲者2/3是华人,1/3是白人。据说演讲结束时,现场山谷一样的寂静,没有掌声,连礼节性的握手都没有。很显然,听众没有认同柏杨的观点。但柏杨并不气馁,他坚持己见,毫不留情,决不姑息,他把中国传统中的痼疾,把民族性格中的弱点揭露无遗。身为中国人却如此尖刻地批判中国人,让很多中国读者百思不得其解。民族的自豪感与自信心,是一个民族始终挂在嘴边的信条与经文,人们都乐于充当民族传统精神弘扬的精英,没有人愿意揭短,但柏杨却直率地站了出来。
  问题的根本当然不在于柏杨的尖锐与直接,而在于他说的是否是真话。不幸的是,只要是坦诚的中国人,只要是明白的中国人,都不得不承认柏杨直陈的那些事实,不得不为柏杨敏锐犀利的观察和分析所折服。既然如此,反对柏杨是没有意义的,那等于是重新蒙起自己的双眼,柏杨不过是让大家睁开眼来看事实。他没有错,他是有勇气的,他有切肤之痛,他是负责的,也是真实的。
  其实,柏杨不只是杂文家,还是相当渊博的史学家,如《中国人史纲》这本著作,是他被囚禁在岛上监狱所写,难以想象,他有如此惊人的毅力和学力功底!虽不可与“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相提并论,但也演绎出现代人“发愤之所为作”的感人故事。柏杨一直希望人们重视他的小说作品,虽然并不像他自己开玩笑说的那样小说“是我最好的作品”,但他的小说确实有他真实的体验和对人性的独到洞悉,读来也让人感慨万端。
  作为一位激烈的世俗社会批判者,柏杨恰恰不是悲观主义者,他怀抱深远的理想,怀抱提升中国文明的最真诚的愿望,愤世嫉俗,嫉恶如仇,从不姑息,决不手软。这一切都源于他的坦诚与彻底。今天,我们依然需要柏杨的文章,需要柏杨这样的书写精神。
  (《柏杨全集》简体中文版近日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