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各地端午节奇风异俗(1…
端午节大师访谈--文字实…
端午节大师访谈--文字实…
端午节大师访谈--文字实…
端午节大师访谈--文字实…
端午传说——白娘子喝雄…
2010中国·嘉兴端午民俗…
海内外各界端午齐聚“龙…
汪曾祺:端午的鸭蛋
端午节简介
最新热门    
 
端午节大师访谈--文字实录(1)

时间:2010-5-30 11:09:31  来源:不详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很多网友都知道,端午节是我国一个历史非常悠久的节日,但是很多网友可能不知道,它有很多的习俗和一些特点需要我们去做。比如说吃粽子,除了吃粽子,你还知道其他的吗?可能不知道了吧。但是大家不要着急,今天我们特别请到了莲花国际的两位老师,让他们为我们讲一下端午节的习俗,而且在最后的时候还会有一些手相和姓名的命理小知识的提问时间。我先向各位介绍一下两位老师,第一位是来自莲花国际的叶茂然老师,还有一位也是来自莲花国际的刘靖涵老师。今天非常高兴在端午节见到二位。叶老师,在中国传统命理来看,端午节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呢? 


  叶茂然:端午节,中国的节日其实有文化的一种体现,端午节在中国各个地区的叫法不一样,有的叫女儿节,有的叫玉兰节,也的有重午节。其实闻一多先生是一个大学者,他验证过,端午节其实主流说明是纪念屈原,其实在屈原之前已经有端午节这种习俗了。中华民族是爱国主义,是一个讴歌的民族,最后说,纪念屈原了。屈原从中国来说,各个民族都比较推崇的一个伟大的诗人。他是爱国主义的一种典型了,在各个民族都非常提倡爱国主义了,包括法国都德写的《最后一刻》。许许多多只要跟爱国主义题材相关的都会大受欢迎,因为它代表着民族的一种本性。不包括现在在美国爱国者导弹,中关村有一个叫爱国者做MP3的,做数码产品的,它的品牌就很好推广。
 

  主持人:从这个节日我们就可以看出,中国从历史就非常爱国,是民族的一个特性。 


  叶茂然:其实端午节的由来主要是三种说法,第一种是屈原。大家都知道,以前看过不少电视剧,他也是春秋战国时期,是楚国的一个高官,后来受到排挤又回老家了,被排挤掉了。但是他的心一直在朝廷,关心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后来楚国由于屈原的主张不被执行,他被排挤,后来被秦国攻破了。在攻破那一天,那天就是五月初五,他非常失望。屈原写了不少的文章,《九歌》、《天问》、《离骚》,他写的绝笔是《流沙》,最后投了汨罗江。老百姓为了纪念,争相包粽子,老百姓的想法是把它投到江里让鱼去吃,不要吃屈原的尸体了。 


  主持人:刚才说屈原投江是五月初五,在五月初五之前就已经有端午节了,那个端午节也是五月初五吗? 


  叶茂然:也是五月初五,经过中华民族历史的延伸,一个民族必须有文化,包括现在韩国,把重阳节、端午节给注册了。 


  主持人:很多网友对这件事很有争议。 


  叶茂然:其实抢了一种文化,任何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文化的话,说明这个国家很小。单单端午节就两千多年的历史了,非常灿烂的文化故国。下一个说法有伍子胥,也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争霸的英雄人物,当时也是楚怀王,后来他的兄弟被杀掉了,他幸免了,后来投奔吴国了。后来帮助一世称霸,在诸侯里面国事也很强大,伍子胥是一个能人,他帮助吴国富国强兵了,后来他的主张也不被采纳了,他反对吴王接受越国投降,他说这个民族有负心的。吴王已经听不进去了,伍子胥非常气愤,后来吴王让他自杀,他说我死了以后,要把我的头挂在城门,他也是五月五日把他的尸体装在皮革里扔江里了。 


  第三个由来是东汉时候,东汉时候一个叫曹娥的,他的父亲在江里边打鱼死了,好多天见不到尸体了。在江浙一带,他当时就14岁,然后江边寻找了十几天找不到,也是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就跳江,然后传说说五日以后把他父亲的尸体找到了。汉朝是重孝的一个时代,那个时候没有科举考试,如果是做官必须是推荐,孝子才能去做官,所以曹娥的24孝,地方官给他建庙建碑,曹娥庙。这三个是主流的传说。 


  另一个传说是来源于中国南方的百越民族的图腾。这个不是重点,这三种说法是最主要的。 


  主持人:屈原那个是被大家普遍接受的。 


  叶茂然:因为他非常典型,爱国主义。为什么屈原被排在第一位,因为他有一个伟大的诗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主持人:刚才老师讲了端午节的一些由来还有传说。到今天,我们小孩除了知道吃粽子以外,两位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还有什么习俗?今天需要有一些什么特别的活动吗? 


  叶茂然:有很多,在北方到咱们这个年龄有点淡化了。其实在南方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在江浙一带仅次于春节。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