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6月2日 作家冯雪峰诞辰…
作家方方被挑错:铁观音…
作家高位截瘫用手机写出…
1799年5月20日 法国著名…
辞赋作家范志礼:振兴国…
作家母亲节前夕博客中提…
最新热门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认定曹操墓的九大理由(5)

时间:2010-6-16 11:05:30  来源:不详

“因高为基”、“不封不树”另有隐情

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第三点理由,是“墓葬地面情况符合《终令》”。

理由是这样说的,西高穴墓葬所处位置海拔103~107米,比3公里之外的固岸北朝墓地海拔高出整整10米,符合曹操“因高为基”的要求。

这种分析很牵强。“因高为基”中的“高”到底是多高?史书上并没有确数。而且,仅仅比别的地方高出10米,也不算高,古代王侯大墓的封土都不止10米高呢。

对于曹操墓所在的地貌情况,除了曹操《终令》中所说的“西门豹祠西原上”外,还有一个信息——曹丕《武帝哀策文》称:“弃此宫庭,陟彼山阿。”

“陟”,就是登高,联系下文的“山阿”,就是登山。这句话的意思是,父王(曹操)将抛弃邺城的宫庭,登上那个准备安葬的山阿。

《楚辞?山鬼》中有:“若有人兮山之阿。”已故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释,“阿”为“山窝”。陶渊明《挽歌诗三首》中第三首里有“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已故北大中文教授王瑶注,“山阿”为“山陵”即陵墓。这两种对“山阿”的解释都说得通,但王力教授的解释似乎更符曹操墓的情况。由此可见,曹操的遗体是从邺城由丧葬队伍护送向西行,埋葬在岗丘地带的山窝里。

对于曹操墓葬到底是不是在山石地带,从曹操的《终令》上并看不出来,仅说“西原上”,但在他临死前的《遗令》中,就说得很清楚了,“葬于邺之西冈上”。“冈”就不能是平原。

现在的西高穴墓葬所在地,是山窝,或者是山冈吗?显然不是,那么,认定这里就是曹操墓葬,显得不妥了吧!

另外,从民间传说来看,曹操是奉秘葬制的。这从《三国志》上也可以找到证明,曹操《终令》中便明确要求,他的墓不留地面痕迹,即“不封不树”。

据潘伟斌先生陈述,西高穴墓葬在发掘中,墓室上面未见封土,更没有找到其立碑迹象,完全符合其《终令》上的要求,因此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

实际上,曹操的“不封不树”,在当初还是打了折扣的。

曹操墓因为埋在山窝里,只要把开凿墓穴时的土回填即可,伪装与山一体,确实不需要再封土,“不树”恐怕就难以做到了。

“不树”的概念,其实可从多方面来理解,如不栽植树木、不立碑,反正意思是地面上不要标记。但在当时,曹操墓附近还是有地面建筑物的,因为曹操身世显赫,子嗣众多,曹操死后总不至于“人走茶凉”,如孤魂野鬼般吧。相反,曹操死后纪念性活动很多,祭祀热闹,设有“陵屋”。

由于曹操的声望和地位,当时东汉朝廷应该仍按汉制葬了曹操,在其陵上建了寝殿,供人祭奠。之后,在陵区墓田上的“陵屋”越建越豪华,后来成了“陵殿”,规模很大。这说明,曹操墓当时确有地面标志,上面的建筑还很大,并不是真正的“不封不树”。

这些建筑后来消失了,不是被战火和风雨破坏了,而是曹丕下令拆毁的。

在曹操死后,当了皇帝的曹丕又出《终制》,重申“不封不树”薄葬理念。曹丕的《终制》,被认为是魏国的国丧条例,即所谓“魏制”。黄初三年(公元222年),看到曹操的祭祀活动搞得越来越大,和魏制不符,曹丕遂以“古不墓祭”为名,下令毁去曹操陵上殿屋,“车马还厩,衣服藏府”。

据清人严可均《全三国文》所辑《毁高陵祭殿诏》,曹丕的诏书是这样说的:“先帝躬履节俭,遗诏省约,子以述父为孝,臣以继事为忠,古不墓祭,皆设于庙,高陵上殿屋皆毁坏,车马还厩,衣服藏府,以从先帝俭德之志。”

曹丕的举动,表面是贯彻落实曹操生前遗愿,但有的学者认为,这是曹丕拿其父亲来开刀,一方面表现出足够的敬畏,一方面藉以抬高、确立自己的正统地位。

因此,西高穴墓葬上面未见封土,便认为完全符合曹操的《终令》要求,这一说法也是牵强的。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