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
6月2日 作家冯雪峰诞辰…
作家方方被挑错:铁观音…
作家高位截瘫用手机写出…
1799年5月20日 法国著名…
辞赋作家范志礼:振兴国…
作家母亲节前夕博客中提…
最新热门    
 
作家倪方六逐批“挺曹派”认定曹操墓的九大理由(7)

时间:2010-6-16 11:05:47  来源:不详

来源不明:旁证不可作为直接证据

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第五点理由是,“有附近出土文物的旁证”。

这一旁证,就是在曹操墓争议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鲁潜墓志。此墓志的出土经过,在本书前面章节中已有叙述,不再赘言,这里重点讲述一下此墓志的可信程度。

鲁潜墓志最重要的信息在后面几句:“(鲁潜)墓在高决桥陌,西行一千四百廿步,南下去陌一百七十步,故魏武帝陵西北角西行四十三步。”

西高穴墓葬离鲁潜墓志出土地方不远。鲁潜死于后赵建武十一年(公元345年),距曹操去世时125年。有学者因此认为,鲁潜墓志所记载的资料应该是非常可靠的。

这一观点也仅仅是一家之言。125年的时间,期间经历了西晋、汉、前赵、后赵等多朝,邺城一带战火四起,除了西晋前几十年安稳点外,后来都是兵荒马乱。而更重要的是,曹操墓在曹魏存在的年间,已被毁去了地面建筑,没有标记。一百多年后的鲁潜时代人,是怎么知道那地方是曹操墓的?以刘心长先生的观点来说,最大的可能性就是“听说的”。这样的事在民间很多,大家都说那个地方是某某的墓,大家就都这样认为那个地方是某某的墓,刻写鲁潜墓碑文的师傅很可能就是这样知道的。

或许有人会说,后来唐太宗李世民还谒祭过高陵呢,而且“自为文祭魏太祖”。李世民的祭祀行为很可能是象征性的,并没有真正去谒陵,要知道,曹操墓没有墓碑,又无地面建筑,怎么谒?

再说回来,就算笔者以上所说的不成立,那么鲁潜墓在哪儿呢?鲁潜墓志可不是从鲁潜墓中正规考古发掘出来的,而是在地里挖出来的。鲁潜墓志在这个地方出土,本来就有人怀疑,认为此墓志很可能是假的,当然,这并不是说当地村民徐玉超发现鲁潜墓志的经过是不真实的。

可能正是因为鲁潜墓志存在这样的不确定性,在最后认定西高穴墓葬主人是曹操时,领队潘伟斌先生向媒体陈述观点时,不像刘庆柱先生一开始那样,将之当成直接证据,而仅作“旁证”。

但是,鲁潜墓志的发现还是很有作用和意义。中国政法大学中文系教授黄震云在与笔者做客凤凰卫视时,表述了这样的观点:鲁潜墓志可以作为寻找鲁潜墓的线索,而不能成为认定曹操墓的证据!

“魏武王”不止一个

认定西高穴墓葬是曹操墓的第六点理由,是“称谓相符”,这同样是争议较多的一条。

所谓“称谓相符”,就是指墓中出土物铭文上有“魏武王”三字,与曹操称呼相符。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卷一):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五月丙申,天子策命(曹)公为“魏公”。

建安21 年(公元216年)夏四月,天子册封曹操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

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曹操病死后,谥“武王”。

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十月,曹丕代汉建魏,称帝,追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潘伟斌先生认为,曹操的爵位先为魏公,再为魏王,再为武王,后为武帝,是一个脉络十分清晰的过程。“魏武王”是短暂时期的称谓,因为曹操封国为“魏”,故称“魏武王”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

曹操的爵位变化确实很清晰,但叫“魏武王”,《三国志》上从不见记载。

笔者对《三国志》进行了全文检索,皆无“魏武王”的称呼。但在之后的史书中,倒是查了出来,如《晋书》上有三处,称曹操为“魏武王”:

《晋书?律历志》(卷第十六):“魏武时……更相诉白于魏武王。魏武王取玉所铸钟杂错更试……”

《晋书?五行志》(卷第二十八):“魏武王薨。”

另外,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上,也查到了有四处,称曹操为“魏武王”。

因此,对于曹操是否可以叫“魏武王”,看来没有必要争论了。

那么,“魏武王”是不是曹操的唯一专用称呼?不是。

邺城有“六朝故都”之称,曹魏、后赵、冉魏、前燕、东魏、北齐先后将邺城当做国都。这一带的六朝遗迹,如古墓葬、古城址很多。曹魏时期的邺城(北城),有闻名于世的铜爵台、金虎台、冰井台,并称“铜雀三台”,现在仍可寻。

在六朝间,除了曹操外,至少还有三位历史人物可以叫“魏武王”。

一位是冉闵(约公元322-352年),十六国时期冉魏君主,也称“染闵”,字永曾,小字棘奴。内黄(今河南安阳境内)人。公元350年,建立“大魏”政权,史称“冉魏”,地域就在邺城一带。冉闵遭前燕君主慕容处死后,被谥“武悼天王”,简称“魏武王”。

另一位是姚襄(公元321-357年),十六国时期人,字景国,封地羌人,时羌族首领姚弋仲第五子,后秦开国君主姚苌之兄。前秦永兴元年(公元357年)五月,姚襄图谋关中,前秦君主苻生派苻坚、邓羌出战,将姚襄擒获斩首。姚苌当了前秦皇帝后,追谥姚襄为“魏武王”。

再一位是高欢(公元439-589年),北朝时鲜卑化的汉人,北魏权臣,祖籍渤海(今河北景县),世居怀朔镇(今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境内)。北朝共历五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和北周。以“魏”为国号的共有三个。高欢是病死的,终年52岁。死后葬于邺城附近,东魏孝静帝元善见赐谥号“献武王”,也可称作“魏武王”。

高欢与曹操一样,后来也被追封为皇帝。公元550年五月,儿子高洋(文宣帝)代魏称帝,建“齐国”,史称“北齐”,追封父亲高欢为“献武帝”,庙号“太祖”,陵号“义平”。

上述“魏武王”都与邺城有关,都在邺城一带有过活动。既然存在多位“魏武王”,那西高穴墓主是曹操的认定,就没有唯一性。

关于三位“魏武王”哪位可能是西高穴墓主,除高欢的墓地史上记载明确,名“义平陵”,在江北磁县城南,其他两位,将在本书后面再细说。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