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盘点】纪念爱国诗人屈…
历史与戏说的距离有多远…
“天上人间”水有多深 …
三国故事演化出的歇后语…
今天,你还会写多少字?
西安距“博物馆之都”有…
中国家谱流传知多少 已…
还有哪些国宝分隔海峡两…
北京将迎10年最晚春天 …
换妻如换衣 刘备一生中…
最新热门    
 
还有多少“国宝”没被读懂?

时间:2010-6-28 10:48:38  来源:不详

形似“冰壶”的芬兰馆之“鱼鳞外墙”,是回收利用的废旧标签和塑料边角;西班牙馆的外立面以不作任何染色的天然藤条编席为之;瑞士馆的红色幕帷,也主要由大豆纤维制作。以寻常眼光去看,这些材料岂不等同无价无用的弃物?

游览上海世博会,很多人专为探看各国“国宝”而来。大饱眼福之余,亦每心存疑惑:排上两个多小时的队,走进那座形如蒲公英的英国馆,却发现里面空无一物!而内设神秘的三道门以诱人深入的美国馆,除了供观看短片的长条椅,也令人疑窦丛生,国宝安在?

万众瞩目的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突出的亮点就是一个“宝”字———而称之“海宝”,除了设计者表达、浓缩的主题和意蕴外,自然让人联想到“海内外世界级国宝汇聚上海的海量展示”。尤其法国奥赛博物馆所藏、为安全起见分别用七架飞机运抵的罗丹雕塑《青铜时代》、米勒油画《晚钟》等七件珍宝,以及首次走出国门的丹麦哥本哈根“小美人鱼”铜像、人类第一次光顾另一天体的俄罗斯月球车、世界级珍稀动物亚达伯拉象龟等爆出的热门,把探宝炒成本届世博的最大看点。

我一直以为,那些远渡重洋、来自不同国度的国宝,无不是一方异域水土育养千百万年而成之“物华天宝”,或一类民众风俗、文化与智慧的特色结晶和灿烂经典。比如,“诞生”于大西洋波罗的海岸边那个童话王国里的“小美人鱼”,必是一个童心不泯的民族人性中最善良、勇敢、坚贞,并富于诗意部分的显影与化身。

看国宝,或如赏读一个微缩的国家和民族样本?

对国宝,中国人有独到的鉴别力,所谓慧眼;却也每受片面视角的困惑。言其独到,经典例证是楚人卞和能从一块凡常不过的璞石中看出至宝,终使“和氏璧”传世。今年早些时候,亦有人大代表从藏于江浙的元人黄公望半幅《富春山居图》中,“读”出一条含金量极高的提案:冀与藏诸彼岸台北博物馆的另外半幅合成完璧。夙愿若成,当使一幅少为人知的传统国画升格为顶尖“国宝”。

而言其片面,是因国人更习惯于赏读那种精美绝伦的物质形态,或以精美绝伦的物质形态为载体而看得见摸得着的精神文化瑰宝。诚若清高宗有幸莅临本届世博,见到塞尚的《咖啡壶边的妇女》,必以积习加盖一方“乾隆御览之宝”为幸事;而对无形之宝———尤其诸多虽有形而似“无价”之宝,却无从着眼,或看“走眼”:

比如形似“冰壶”的芬兰馆之“鱼鳞外墙”,是回收利用的废旧标签和塑料边角;西班牙馆的外立面以不作任何染色的天然藤条编席为之;瑞士馆的红色幕帷,也主要由大豆纤维制作。以寻常眼光去看,这些岂不等同无价无用的弃物?加拿大馆竟禁止摆放大型展品,这与国人心目中的“国宝观”———藏宝之包装也需镶金嵌玉、富丽堂皇才见隆重,以致史上留下“买椟还珠”的极端案例———大相径庭。

当然,国人中一些未必有鉴宝眼光和藏宝嗜好、却更具“识宝”与“知宝”脑力的智者,也曾以逆向、闪光的思维给我们启示和指引。比如,套用春秋人宋大夫子罕“你以玉为宝,我以不受玉为宝”的逻辑形式,就很能打通、理顺我们赏读本届世博所展示之诸多“存疑国宝”的立宝路径:

比如,不以堆金积玉、满目琳琅为宝,禁摆大型展品的加拿大馆是以“空气流通、视野开阔,无障碍和无烟环境”为宝;一反取尽用竭、“无所不用其极”为宝,瑞士馆之大豆幕帷,自身发电增光,用毕天然降解,乃以“科技、环保、低碳”为宝。而芬兰之“冰壶”顶部有个碗状开口,自然通风,且对雨水回收利用,铺设的太阳能电池板更为内部设备提供电力,实以“可持续发展”为宝之“百宝箱”。

这些,也无不是159年来世博会始终以“创意”为宝的时代表达。

那座因“空空如也”而让人见疑的英国馆,其创意正为“改变用一个建筑装上展品的惯例”,把全部精华凝聚到我们急欲走进一看究竟而忽略掉的外观———由6万根蕴含植物种子以象征生命力最可“宝贵”的透明亚克力杆组成的“蒲公英”种子圣殿上。

而聪明、节俭如美国馆,其国宝的核心是那些短片输出的“美国精神”:想象力与团队合作———看上去内容并不新鲜,变成我们的日常熟语随处可闻,如“标新立异”、“吃第一只螃蟹”、“人心齐,泰山移”,只是我们没有像美国人那样视为受用不尽的“国宝”而已。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