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没有相关社会
最新热门    
 
孙昌武著《中国佛教文化史》简介

时间:2010-7-5 18:52:43  来源:不详
 

宗教的核心是信仰,其全部活动围绕着信仰并为确立信仰服务。但在中国这样具有浓厚理性精神和人本观念的传统中,佛教文化的许多内容已超脱了纯粹的信仰意义,取得了独立的价值,因而中国佛教文化的成就和价值就特别重大,影响也更为深远和巨大。

 

本书作者把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厘定全书为三编。佛教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土,传翻经典,形成僧团,但直到西晋时期,从总体看佛教对于高水平的文化领域影响有限。中国从对于外来佛教消极地接受、理解到积极地消化、汲取并在广泛的思想文化领域造成影响,是从两晋之际开始的。至东晋后期,道安、慧远奠定了中国佛教与佛教文化的基本规模,这应当算作是中国佛教文化的草创阶段。以上作为第一期。此后南北分立,政治纷乱,但宗教包括佛教(还有道教)得到更大的发展机缘。就佛教来说,与西域交流空前活跃,佛典大量传译;僧团规模扩大;仪轨、戒律完备;义学研究兴盛,师说林立;信仰在社会各阶层普遍地深入和兴旺。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更广泛地影响到诸多文化领域,取得多方面成就。作为这一时期开始的标志的,是北方鸠摩罗什来华及其弟子僧肇、道生等人的活跃和南朝庐山僧团的活动。这是佛教在中国大发展、逐步实现“中国化”的时期,也是佛教文化建设形成规模、取得重大成就的时期,可算作第二期。南北朝末年至隋初天台宗形成,接着唐初出现一系列中国佛教宗派,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完成,中国佛教从而进入了自主发展的鼎盛时期,一直延续到两宋之际,这也是中国佛教文化发展的极盛时期,是为第三期。后来理学兴起,佛教走向衰微,中国佛教在思想理论方面已很少建树,但是对于思想、文化的发展仍继续发挥不可忽视的影响,民众间更兴盛不衰地延续着信仰潮流。在这一时期,佛教在思想理论领域已经衰败,信仰上则与儒、道和民间宗教相融合,“三教调和”、“三教合一”渐成潮流,情形一直延续到如今。本书把隋唐以降归为一编,是考虑到宗派佛教已经是中国佛教发展的顶峰,此就总的文化范畴说已没有更大的变化和意义。全书这样厘定为三编叙述,应当是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不过个别历史现象的叙述有跨越阶段的,视具体课题情况,各卷内容也有交叉。

 

本书对于上述每个历史阶段,都在三个层面上逐层深入地加以描述和解说。本书强调佛教输入僧团这一社会组织的重大作用和意义,中国僧团在文化方面的活动和建树是其主要贡献之一,这也构成中国佛教文化的第一个层面;第二个层面是在历代佛教影响下社会各阶层的文化活动及其成果,包括历朝统治集团、社会文化精英和一般民众活动与创造;第三个层面是思想、学术、文学、艺术等各文化领域受到佛教影响所取得的成就。这后一个层面多已和单纯信仰相疏离,因而取得了相对独立的意义和价值。从这样三个层面来说明中国佛教文化的发展历史及其成就,又注意到这三个层面间的相互交叉与影响,就大为开阔了本书所涉及内容的领域。因而本书许多内容是一般佛教史或文化史较少甚至全然没有涉及的。

 

本书使用一种“描述”方法,即把讨论的基础确立在对于历史现象的客观、真实的描述之上。特别是因为相关许多课题学术界历来少有涉及,弄清历史真实面貌就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本书十分重视详细地占有资料,对于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尽可能“一网打尽”,不但重视四部书、佛、道二藏,还注意碑传、方志、笔记杂著以及新发现的考古资料等。国内、外相关著作、论文、资料,特别是国内新的论著,包括一些博、硕士论文,与课题相关的,也尽可能搜集、参考。这样本书资料、知识密集,对历史现象描述细致,特别是对于重要历史现象和人物、事件作为个案相加细致剖析,也给进一步分析、研究打下了基础,提供了参考。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