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汉字之美是国学的基础
中国宗教社会学的多样化…
全球化时代通识教育的困…
《变局:百年国学纪事》…
陈来:如何看待国学热
“申遗热”席卷全国 学…
今夏传统文化格外热 “…
杨义:从发生学的角度看…
8月1日新装文庙开馆纳客…
国学中的“民本”思想—…
最新热门    
 
国学的核心是“心性的修养”

时间:2010-8-7 11:10:59  来源:不详

 2004年初,冯学成在成都创建了全国首家弘扬国学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去年,清华大学邀请他主讲《国学里的中国人格》;北京大学邀请他讲演《漫谈国学的学修》,他出版了自己的“国学书系”第一辑……不可否认,随着国学热的蓬勃兴起,冯学成开始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今天上午,冯学成做客晶报第八届名人演讲周,带来名为《掌握开启性灵的钥匙——君子以正位凝命》的精彩演讲。近日,记者对冯学成进行了专访。 



    真正致力于国学的人,是不看“外面”的,他只看到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修养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到周围,让大家都感受到心性修养的好处,这才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心性的修养”是国学的根




    晶报:随着人们对国学更加关注,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您认为如何才能真正让国学复兴? 



    冯学成: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了几千年,遵循着一个准则,其核心就是儒家的“中道”,它包含两个方面,一个是政治层面的,一个就是心法层面的。做国学的人,不仅要在知识层面上,关键还要看自己心性的修养上能不能达到“仁义礼智信”,这是个总纲。 



    如果只是搞学问,自己的“道德”上不去,那么知识再多也只是个平常人,必须要陶冶自己的性情。而儒教、道家、佛家的思想核心就是“心性的修养”。如果离开“心性的修养”,那么一切国学都只是建立在沙漠之上,没有生根,也是没有生命力的。 



    圣贤并不是你有多少钱、有多大权、知识面有多广,他首先是道德层面的,能力层面的。儒学是社会性的,社会性的关键之处就在于“仁义”。而社会和谐秩序就是建立在人的修养上,如果离开了修养——道德的美化、智慧的优化,其他的都谈不上。 



    晶报:国学的概念在学术界尚有很多争议,您怎么理解国学? 



    冯学成:国学的核心就是“心性的修养”,很多人把国学放在学术上。但中华民族优秀的价值观、人生观是什么?国学给我们透露出怎样的价值观、人生观?虽然这可以在伦理、哲学、美学层面上去说,但无论怎么说,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能否落在修为的实处。真正致力于国学的人,是不看“外面”的,他只看到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修养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到周围,让大家都感受到心性修养的好处,这才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 



    国学包含得很广啊,从孔孟老庄、先秦诸子百家,到后来由印度传入经过中国化了的佛学、宋明理学以及诗歌书法绘画音乐雕塑等艺术门类,乃至传统习俗等等,都是国学的范畴。从总的来说,儒、释、道三家学说应该是国学的主干,诸子百家乃至文学艺术传统习俗等,则统统是其枝叶。 



    晶报:那么在这样一个国学主干中,当代国学应怎样来体现这三家学说之间的关系呢? 



    冯学成:时代不一样了,在西方文化传播过来之前,它们之间是有同有异的,但在面对西方文化的时候,它们之间的异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了。从宋代以来,儒、释、道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共通的地方越来越多,它们都成为中华文化大熔炉的有机物了。 



    就儒、释、道三家学说来说,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都是不断在发展变化的,不可作固定不变的认识。汉儒与孔孟之学就不可同日而语;宋代程朱学说与后来的王阳明学说,又与汉儒大相径庭。其实这三家学说一直都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儒家偏重于社会性,以化育社会伦理道德为务;道家则偏重自然性,强调个人的身心修养符合自然之道;佛家则专注于精神,更强调内在纯精神的修为。但无论怎样,对于社会安定和人伦道德的建设来说,儒家学说历来都处于国学中的主导地位,以后也当如此。 



    晶报:具体来说,有哪些体现共通之处呢? 



    冯学成:南宋时期的《禅林宝训》,收录从明教大师契嵩以来宋代众多禅师之遗语教训,被列为寺庙内方丈、住持们的必读书。你仔细一看就会发觉,其里面很多都是用儒家的话去谈寺庙的管理和修行,可以说从宋朝时,佛教、禅宗好些东西就已经带有儒家的色彩了。我去年出版的“国学书系”,也在谈道家学说与禅宗之间相互的因果关系。 




    颇具传奇的求学历程 



    晶报:海灯法师、本光法师都是对您影响很大的老师,能谈谈两位法师的情况吗? 



    冯学成:1968年,我到江油当“知青”,当时下放在江油的海灯法师,就是以一本老旧的《菜根谭》,把我引进了传统文化的大门。其后,海灯法师又把成都的本光法师介绍给我,本光法师是我学习传统文化的启蒙老师,可以说“读小学”的老师是他,“读中学”的老师是他,“读大学”的老师还是他,最后“研究生导师”也是他。他老人家1991年圆寂,从1969年到1991年一共20多年的时间,我都跟随本光法师学习。 



    本光法师是近代名僧太虚大师的弟子,他俗名杨乃光,出身儒学世家,在北京大学历史系就读期间,深受陈独秀、李大钊、章太炎、钱玄同、黄季刚等人的影响,后经李大钊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因北洋军阀的通缉追杀,潜往浙江普陀山出家为僧。本光法师曾任教于汉藏教理院,受梁漱溟推荐在金陵大学任教,对儒、释、道三教均有极深的造诣。 



    晶报:在上世纪80年代,除跟本光法师学习以外,您也跟贾题韬老先生学习,被称为贾老最看重的学生。贾老曾经跟南怀瑾的老师袁焕仙老夫子一起创办维摩精舍,是现代佛教居士中的杰出者。 



    冯学成:我最早认识贾老是在1974年,但真正亲近他老人家,是1983年开始的。贾老算是我在学修上的“博导”,记得李绪恢老师刚带我去见贾老的时候,介绍说这个年轻人在禅宗上还不错。贾老对我一点也不客气。他问我:“你给我说说看,你现在都有什么见地?”我当时很年轻,胆子也大,就上前一步跟贾老说:“好,您听着!”结果半天没有下文。贾老就又问:“我听着呢,你说啊?”我接着说:“我早就说完了!”贾老很高兴,桌子一拍,说:“好!年轻人,有来历!”从此贾老对我也就另眼相看。 



    那时候刚恢复宗教政策,贾老已经70多岁,也是刚平反不久,担任四川省佛教协会的副秘书长。我就是从那时起一直到1995年贾老去世,差不多都跟在他身边,一边学习一边当助手,也一跟就是十多年。 



    这里还须说明一点,近十年来,云门寺佛源老和尚对我的教益也是极大的。 




    孜孜不倦的国学行者 



    晶报:2004年,您在成都创建了全国首家弘扬国学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以纯公益性质弘扬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呢? 



    冯学成:现在一谈国学就有人将其文献化、哲学化,很少去从自己的修养上提及。其实我们应该把这些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变成自己的修养,这样不仅可以料理我们的身心,还可以料理社会环境和与其他文化的关系。这些在儒家学说中都有提及,就看我们怎么去取舍了。其实当代儒学最需要的就是载体啊,如果没有载体又何谈传播? 



    世纪之交的时候,国学也的确有了复兴的迹象,这两年,国学复兴的呼声更是得到了从主流思想到民间社会的广泛认同,这也就是创建了成都龙江书院的原因,现在广州的南华书院也正在筹备中。 



    晶报:那么您在书院中主要讲的是什么? 



    冯学成:我在龙江书院的宗旨中,就明确了创办书院的目的,“是欲以三千年中华优秀之文化,陶铸当代社会精英,亦祈其能自觉运用和弘扬我中华文化”。凡是来书院听课的朋友,一概不收取任何费用,来去自由。 



    从成立到现在,书院先后系统地讲解了《论语》《易经》《大学》《中庸》《通书》《菜根谭》《老子》《庄子》《六祖坛经》等儒、释、道典籍。整理成文字已经有数百万字了,去年已经由南方日报出版社陆续出版。同时,我给学员们立下了一个目标,就是国学的学修次第,第一是立志,第二是炼性,第三是开眼,第四就是致用。 



    晶报:去年您到北大、清华等高校作了一次巡回讲演,对传统文化的当代传播有什么体会呢? 



    冯学成:去北京高校巡回讲演,感到近几年教育界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重视了,但程度还远远不够。作为一个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孔孟老庄一定要看,如果不看,那就够不上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名牌大学毕业之后,学生们的文凭,无论是学士也好、硕士也好、博士也好、博士后也好,最好应如老一代大师们那样,还要有丰厚的国学修养。我们需要把国学里面的精品,儒释道三家的精品,好好地学一学,体会体会,那么自己的身心性命、乃至胸怀和智慧都能得到大的提升。这样才能对古今中外、文化科技有全局的感觉,自己的事业也会多姿多彩的!谢谢! 




    冯学成 



    1949年出生于成都,师从海灯法师、本光法师。在40年的学、修、养过程中,冯学成获得了弥足珍贵的内证经验。上世纪90年代初,冯学成先后编著《巴蜀禅灯录》、《环境忧思录》等著作。2000年以后,冯学成更以《云门宗史话》和《赵州禅师语录壁观》这两部巨著的问世,体现出其独步于禅海之识见。2003年创办儒商书院,开始面向社会传播传统文化。2004年初,冯学成创办了全国首家以弘扬国学为已任的私人书院——龙江书院,从此开始系统讲授传统文化经典。2008年初,冯学成到广州筹办“南华书院”,并出版《禅说庄子》、《信心铭》、《心的世界》、《云门宗史话》等著述。





    □记者手记 



    学必归于养,无养,虽学何益? 



    “小王,来一起喝喝好茶。”刚刚入住宾馆,冯学成随意地盘坐在沙发上,虽然与记者第一次见面,但记者感觉他就像邻家老伯一样和蔼亲切。 



    一壶醇厚的普洱,缓慢中化成杯中暗褐的汤色,在普洱的陈香中,千百年来的大智圣贤,都在冯学成悠然地闲谈中,仿如清风拂面。 



    冯学成特意为晶报带来了他最近的著作,记者请其签字留念。午后,当记者来到冯学成的房间取书时,发现他并非简单签名了事,而是认真地为每本书都题首诗。这让记者突然想起他在接受采访时所说:“真正致力于国学的人,是不看‘外面’的,他只看到自己的内心,把自己的修养表现出来,进而影响到周围,让大家都享受到心性修养的好处,这才是国学最根本的东西。”而修养其实就在生活中的点滴之中。 



    昨晚,冯学成早早就休息了,他告诉记者,他要“养精蓄锐”为明天的演讲做准备。从宾馆回到单位,记者翻看冯学成的文章,无意间发现一句:“学必归于养,无养,虽学何益?”(晶报记者 王圣/文 )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