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国学文化 >> 正文
学诚法师在2010年中国梵
让历史文化“活”起来
专家析“三俗”流行:主
北京潭柘寺举办禅茶文化
冯天瑜:剪不断,理还乱
第四届寒山寺文化论坛·
河北仰韶文化遗址获重要
河北仰韶文化遗址获重要
2010年中国梵净山举行佛
2010年中国梵净山佛教文
最新热门    
 
文化遗产图书市场受众面窄 会沉积成“遗产”?

时间:2010-8-30 10:40:55  来源:不详

文化遗产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刚刚评选出的2009年度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的销售,却是另一番景象。

在北京图书大厦,记者找到了这些十佳图书,但几乎没有销量。价格二三十元的获奖图书放在书架上,200元至500元的精装书锁在玻璃书柜中。据服务人员讲,还有些价格600元以上的大部头精装书放在地下仓库。

有人戏言,文化遗产图书该不会也将成为“遗产”吧?

如何看受众面窄的“书中贵族”

有关人士谈道,近几年出版的文化遗产图书,装帧考究,价格昂贵,分量很重,成为“书中贵族”。这类书开本很大,不方便捧在手上阅读,不留神还会划破手,时间久了会压垮书架。这种放着很少读的书可不就是“遗产”吗?

陕西省文物局副巡视员吴晓丛认为,由于体制和观念的原因,文博系统出版物的大多数,受众面狭窄,传播的半径非常有限。更有甚者,由于各种原因,有些图书出版后,少有问津者,只能孤芳自赏,自娱自乐。

他说,那种完全“贵族化”的所谓“珍藏版”之类,仅仅昂贵的价位就足以让普通消费者望而却步,单价动辄在百元以上,甚至数百元上千元。文博业务人员即使很喜欢,也买不起,更不要说一般读者了。

获得十佳图书奖最多的文物出版社的总编辑葛承雍则不这样看。他认为,现在东方艺术在世界上的地位不断提高,中国文化和文化遗产图书越来越受重视。并且,我们处在读图时代,文化遗产图书是“流动的博物馆”,均要彩色插图,这样成本和价格就高了。出版社也曾尝试降低价格,但档次低了,同样有人有意见。现在出版文化遗产图书的出版社已达150多家,大家可以分别走不同的路线。

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李文儒表示,文化遗产图书与读者需求之间确实存在距离,这也是老问题。文化遗产是全民关心和参与的事情,在推动文化建设的今天,文博工作者应更加开放,自觉地探索文化遗产图书的大众化和社会化问题。

共同期待写出文化写活历史

中国文物报社长助理李让是全国文化遗产十佳图书评选活动办公室负责人,他介绍说:“10年来,我一直期待着这样两种书,一种是把传统文化最有价值的那部分讲得非常到位的文化遗产类图书,一种是专门写给孩子们的、把文化遗产讲得非常有趣的图书。但这两种书仍较为少见。”

葛承雍以文物出版社出版的《唐韵胡音与外来文明》为例,说,这部书在香港大学很受欢迎,书中体现出的时代文化,让他们非常震撼。然而这种深度解读,工作难度很大,需要大学者的学问,但是现在能这样写作的大学者有多少呢?名家不愿写,中青年忙着搞科研,没时间写。

吴晓丛说,目前在文博行业内部,通俗普及类图书往往被认为不能登大雅之堂,这也限制和挫伤了作者的写作热情。

美国历史学会前主席卡尔·贝克曾说过一段话,至今让人深思:“待在无人翻阅的书本里的东西,在世上是没有用的。只有在世上起作用和在历史进程中发生影响的知识,才是活的知识。”

文化遗产图书能热起来吗

“怎样把让业内兴奋激动的考古新发现写得让专业外的读者同样兴奋激动,如何让普通读者从考古新发现里获得历史和科学知识,认识考古的价值与意义”,是李文儒反复思考的问题。

事实上,文化遗产图书不会沉积,已经不断有学者和出版机构,加入到写作和出版文化遗产图书的队伍,彰显其独特魅力。

《尼雅之谜》是一部科普图书,销售时十分火爆。该书作者、中国文物研究所研究员景爱回忆说,起初,签名活动的举办者缺乏信心,认为它的内容过于高雅,购书者不会太多。然而出乎各方预料,签名时读者排起长队。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汉语分社社长彭东林认为,出版人要从象牙塔里走出来,通俗、生动、具体地介绍中国的文化遗产。

近年来,一批新出版的文化遗产图书受到读者喜爱。山东画报出版社出版的《老照片》轰动一时,且长盛不衰。江苏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老房子》《老城市》,引起人们无尽遐思。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盛唐气象》《园林经典》《青瓷风韵》等图书,都向读者展示了古代的灿烂文明。

实际上,读者的需求就是出版人的动力和商机,在文化产业大发展的今天,文化遗产图书一定会与读者需求对接。“旧时王谢堂前燕”,一定会“飞入寻常百姓家”。

本报记者 王保纯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