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佛教 >> 正文
西藏迎来一年一度的藏传…
西藏“珍宝”赴台展出(…
西藏文物7月将赴台展出…
红与黄的神秘 揭开藏传…
西藏已在全区7个重要寺…
西藏迎来萨嘎达瓦宗教活…
西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
今始西藏迎来藏传佛教传…
“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
“佛教文化与西藏和谐社…
最新热门    
 
西藏的神秘体现在哪里?

时间:2010-6-28 10:50:40  来源:不详
。一妻多夫就是一个女子同时与数个男子有合法婚姻关系。其中最常见的是有血缘关系的几个兄弟共娶一妻,这类习俗形成原因主要由于农奴制度的压迫,兄弟需共妻不分家才有力量应付繁重的劳动,而且这样更有利于兄弟间的团结以及财产的继承;还有一种是朋友共妻,多是发生在商贩之间,其形成也有它的经济原因,因为男子要外出经商,家中缺乏劳力,于是就与朋友合并为一家,成为共妻关系。此外还有一种罕见的父子共妻的形式,也出现在藏族的婚俗历史中。这些婚俗习惯外人很难理解,可是藏人习以为常。

 

      在路卫兵看来,西藏的神秘更多的来源于它的佛文化。郑钧在《回到拉萨》中唱到:“雪山、青草、美丽的喇嘛庙”,这是怎样的一种情景!天然的风光美景间遍布着大小各异、代表着神灵和先知的庙宇,这不能不说是独具西藏特色的人文景观。而西藏的神秘也恰恰更多的体现在它的宗教文化上,那么它的宗教文化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就不得不提及西藏历史上一个重量级人物松赞干布,他是吐蕃王朝第33任赞普,也是事实上的的吐蕃国的建立者,是他真正的把西藏各地统一起来。他为改变吐蕃人没有自己的文字、靠刻木结绳记事的落后面貌,派人到印度求学,从而创制出了藏族文字,使西藏的文化得以壮大流传。他先后迎娶了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和唐朝的文成公主,二人分别带去了印度佛经和中国内地佛经,自此佛教开始盛行于西藏,尺尊公主还邀请文成公主共同建造了著名的大昭寺和小昭寺,松赞干布还为文成公主建造了西藏标志性的神奇建筑---布达拉宫。

 

      佛教在西藏也有个盛衰演变逐渐成熟的过程,10世纪后,西藏又从印度佛引入密宗为主的不少显密经典,密宗开始盛行,并逐渐发展成独具高原民族特色的藏传佛教,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喇嘛教,从此西藏和佛教再也分不开了。元朝征服西藏后,为了加强统治,设置了宣政院,开始在全国宣扬喇嘛教,而元朝的皇帝大多都信奉喇嘛教,这也是喇嘛教发展壮大的一个原因。喇嘛教日益强盛后,逐渐掌控西藏政教两权,政教合一的政治体系开始逐渐形成。喇嘛教也陆续形成各种支派,主要有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苯教(黑教)、格鲁派(黄教)等。其派别差异是因不同师承、所据不同经典和对经典的不同理解等佛教内部因素,以及不同地域、不同施主等教外因素形成的,这也是藏传佛教的一大特点。

 

      这里重点说说格鲁派,格鲁在藏语意为善律,是藏传佛教中形成最晚的一个教派,创建于1409年,是著名的宗教改革家宗喀巴在推行宗教改革过程中形成的教派。由于此派戴黄色僧帽,故又称为黄教。宗喀巴对佛学的显密两教都有高深造诣。由于当时上层僧人不仅直接参与政治、经济权力的角逐,而且生活腐朽堕落,在社会上逐渐失去民心。宗喀巴于是以重视戒律为号召,到处讲经说法,著书立说,抨击僧人的腐败,积极推进西藏佛教改革。1409年藏历正月(藏历是藏族人自创的一种阴阳合历的历法),他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这就是流传至今的传召大法会。法会后,宗喀巴建立著名的甘丹寺,创建起严守戒律的格鲁派。其后又相继建立起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塔尔寺、拉卜楞寺,它们与甘丹寺一起并称为格鲁派的六大寺院。格鲁派规定教众不得娶妻,于是宗喀巴创建了达赖、班禅两个活佛的转世系统,以继承衣钵,这种转世系统一直沿用至今。达赖一世根敦朱巴原本是吐蕃王室后裔,因此他就兼有了西藏政教之权,开始以活佛的身份兼管西藏政治。1653年,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1713年,康熙为了分权统治西藏,封五世班禅为“班禅额尔德尼”,为黄教树立另一领袖,确定班禅和达赖的同等地位,班禅的影响主要在以日喀则为中心的后藏地区。

 

      西藏还有一种令人震撼的习俗--天葬,这种古老而独特的丧葬方式广为藏族人民所接受。这也是受到佛教“布施”的影响,按照佛教教义,人死以后灵魂便离开肉体进入新的轮回,肉体就像一件衣服一样再无用处,而死后将尸体喂鹰,又算是人身的最后一次善事。足见藏传佛教在藏民心中的影响和地位。(文/路卫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