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社会 >> 宗教信仰 >> 天主教 >> 正文
展览揭示艺术家沃霍尔天…
韩国教会更新对天主的爱
教宗强调不能将爱德倒退…
中国天主教社团6月27日…
南京发现明代郑和墓 券…
教宗指出“相信启示的天…
菲律宾中小学试行性教育…
韩国天主教徒人数继续增…
教宗祝圣14位罗马教区执…
孟清禄主教主持内蒙鄂尔…
最新热门    
 
明代天主教大儒王徵之墓因修高速“被拆迁”

时间:2010-6-26 11:48:37  来源:不详
o;

1992年,陕西省政府公布王徵墓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立了保护碑。

2009年,西铜高速公路复线开工。从辘辘把塬上穿过的这段公路,是包茂线在陕境内的重要路段,也是贯通全省南北中轴线上的重要路段。按照相关法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受陕西省高速公路建设集团公司委托,对工程沿线进行考古调查。

根据省文物局《关于西铜高速公路建设工程中三原县官道墓的相关情况的意见》披露,在考古调查之后,文物部门建议,工程穿越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明代王徵墓,建议避让。此后,公路设计单位根据这个要求,设计线路,避开了“王徵墓”。

可是阴差阳错,当时避开的“王徵墓”只是个土堆,真正的王徵墓就在旁边,却被设计进了公路中间。但负责考古调查和其后挖掘的省文物部门并不清楚这个情况。

当王可举赶来阻拦时,文物部门正在把他家一直祭拜的祖坟当做附近“古墓”群中的一个,进行勘探挖掘。

王可举说自己先后找了三原县文物局、省高速集团、交通厅等。交通部门说,如果文物部门考察出文物,我们就搬迁。他找到省文物局,省文物局的人告诉说,这段公路已避开了王徵墓。

“口说无凭”,文物部门表示还要继续挖掘。但此后,因为王可举和村民的阻拦,勘探暂时停止。而西铜高速公路K45+300段的建设施工也不得不暂时停止。

在和文物部门以及施工单位的一段交涉和“谈判”后,今年4月,文物部门的勘探继续进行,到4月23日,王徵的墓志铭被挖了出来。

“一般的墓志铭都在墓室里。没想到那天挖到墓道头,墓志铭就出来了。”王可举回忆。那天,他和几个族人一直守在跟前。“看到墓志铭了,很激动,清清楚楚表明这就是王徵墓。也证明族谱和一些历史记载完全是对的。”王可举说。

墓志铭出来了。考古队的人没再继续挖掘,撤了。

过了几天,王可举发现,旁边的那个大坟头不知被谁悄悄地平掉了。

老祖宗坟里的文物归国家?

6月4日这天,王可举和几个族人费劲地翻起路边的一块石碑,抹去尘土,碑的正面写着“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字样。自从开始修路,石碑就被推倒在路边了。

王可举想不通,王徵墓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怎么稀里糊涂就成了“被拆迁对象”呢?

事实上,这位著名的中国古代科学家、对“中西会通”起过重要作用的人物的墓葬,如今已经成为高速公路进展的一个障碍。西铜高速公路扩建项目管理处的赵科长抱怨着:“这段工程早就该完工的,因为这个墓,一直到现在还拖着。”

据他说,每次这样的重大工程,都会委托文物部门进行沿线文物勘探,根据法律,尽量避让,避让不开的,也依据法律规定迁移。没想到这次遇到这种情况。

今年4月15日,王可举等族人和急于复工的公路方面达成协议。公路方面给付王徵后人共23万元,用于迁葬费用。这些费用,由王可举和另一位族人管理。因为王徵墓要迁看来已不可避免,王家族人想把墓迁回尖担王村。因为王徵的父母亲,以及王徵之前祖先的坟都在村里,而且到现在还有石碑等。

王家人已经在村里找好了地方。那是村里废弃的一所小学后院。他们甚至已经挖好了墓穴,做好了11口棺材,打算把王徵墓和王徵儿孙墓里的老祖宗都搬迁回来。

但目前这只是王可举和族人的一厢情愿。文物部门表示,要迁葬,也要等所有的考古发掘完毕。而且告知王可举等人,根据国家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古墓葬属于国家,墓葬里的文物也属于国家。

而王可举则认为,属于国家的应该是无主的文物,而自己家的祖坟到现在还有后人,老祖先坟里的文物,自然应该由后人来继承。“墓里的文物我们不管,至少棺材里的文物,那是我们老祖先的,应该是我们的吧。”

王可举认为,如果棺材里有文物,应该交由王氏族人,哪怕再捐给国家。他们也想过做一个展览室,让后人了解王徵、怀念王徵。

但省文物局文物处处长赵强则认为,文物保护法里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地下、内水和领海中遗存的一切文物,属于国家所有。古文化遗址、古墓葬、石窟寺属于国家所有。”所以王徴墓中的文物肯定是属于国家的,其实并不存在争议。

“孔子的后人不能说孔庙就是他家的。秦始皇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10 © www.lsqn.cn www.lsqnw.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