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会员中心 在线投稿
| 网站首页 | 中国历史 | 世界历史 | 历史名人 | 教案试题 | 历史故事 | 考古发现 | 历史图片 | 文化 | 社会
相关文章    
您现在的位置: 历史千年 >> 历史故事 >> 历史故事 >> 正文
清朝驻英使馆如何掩人耳
清朝的格格为何很少生育
唐朝最有气质的美女皇后
趣说清朝乾隆皇帝大年夜
清朝是如何培养出4.5个
清朝雍正皇帝是如何治理
清朝雪灾交通规则:骑马
清朝唯一汉族公主孔四贞
宋朝民间尚武之风历朝最
世界上剽窃第一人:清朝
最新热门    
 
清朝最牛“闲人”:无官无爵黄带子杀人不偿命

时间:2009-12-24 11:40:47  来源:不详

沈阳城小东门外一里左右的地方,曾经有一座别具一格的方城。这方城孤悬于沈阳内城城外,威仪凛凛,门禁森严。从此路过的文武官员,骑马的敛声静气,坐轿的噤若寒蝉,生怕一个不慎惹来大祸临头。

  方城里住着七十户人家,都是从京城迁来的黄带子。官家称这里为宗室营,老百姓则称这里为“罪城”。但“罪城”二字只能在家里跟爹妈说跟媳妇说,跟小孩子都不能讲,孩子口无遮拦,出去一嚷嚷,让宗室营的黄带子听见,轻则打你个头破血流。

  腰系黄带子杀人不偿命

  黄带子是清朝宗室的别称,清太宗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下昭,规定亲王以下宗室皆束金黄色腰带,以示宗室的尊贵和地位。

  黄带子就是皇族,但并不是所有的皇族都是黄带子。按满清的规定,从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一辈算起,他的儿子、如努尔哈赤、舒尔哈齐等的子孙,都称宗室,也叫黄带子。塔克世的哥哥弟弟、也就是努尔哈赤伯伯、叔叔的后代则称觉罗,也叫红带子。比起黄带子,红带子的血缘显然要远一些,所以,地位、权势、俸禄都无法与黄带子相比。


  黄带子是满清王朝的中坚力量,从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落,直到皇太极建立大清,多尔衮护佑寡嫂幼侄入主中原,黄带子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清初的黄带子堪称清王朝的四梁八柱,享有多种政治特权和丰厚的待遇。仅以亲王为例,除了每年可得俸银万两、米五千石外,还可得庄园田地五六万亩,庄丁250户。

  满清刚入关时,黄带子只有数百人。经过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几朝几代的繁衍,到了嘉庆年间,黄带子竟已多达几万人。清王朝规定,黄带子的官爵世袭罔替,但能接替爵位的只能是长子。也就是说,一门黄带子,除了长子,其余的儿子都是闲人。这种情况下,一个特殊的阶层就产生了,按官方的说法,这个阶层叫“闲散宗室”,说得通俗一点儿,那就是闲得闹心的黄带子。

  老话讲,闲来烦恼,无事生非。如果这些闲人只是个普通人,有法律管着,闹也闹不出什么大事来。可闲得闹心的偏偏是身上流着皇家血的黄带子,这麻烦可就大了。

  那个时期,北京街头经常可以看到这些无所事事的黄带子。他们或手托鸟笼、或肩膀头上卧着一只阴鸷的秃鹰,

身后跟着一帮如狼似虎的家丁,在街上吆五喝六、横冲直撞。二人转有句说口:“告诉你,躲着点啊,好几天没杀人了!”据说就是当年黄带子常说的话。清廷规定,黄带子杀人是不偿命的,犯了法也只能交由皇家大内的衙门——宗人府处理。

  几万个无法无天的黄带子,再加上不少趁火打劫的假黄带子,亦真亦假,亦妖亦魔,把个北京城搅闹得乌烟瘴气、鬼哭狼嚎。

  敏学怒砸“派出所”

  嘉庆十三年春,北京城发生了著名的“敏学事件”,把“黄带子”所引发的社会矛盾尖锐地摆在了嘉庆皇帝面前。

  辽宁师范大学俞大华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讲述过这件事的始末。

  嘉庆十三年阴历五月初七,有一个叫敏学的黄带子,喝了点儿小酒,剃完头从理发店出来,把衣服往随从手里一扔,光着膀子就上了大街。现在一到夏日,北京的胡同里时常晃动着“膀爷”们白胖胖的身影,估计承继的就是敏学这类黄带子的遗风。

  敏学走着走着,突然看见街边有一个卖烤地瓜的。他抬头看了看火

热的太阳,心里生发了疑问,这么热的天,怎么还有卖烤地瓜的?十有八九是假的,这是皇家门前,京城地面,这事我得管!于是,敏学走到地瓜炉前,问:“你这地瓜是真的假的?”烤地瓜的抬头看了看,见是一个酒蒙子,便没好气地说:“地瓜哪有假的?你找一个假的给我看看!”敏学说:“我看你这地瓜就是假的,你拿一个,我看看。”烤地瓜的横了敏学一眼,递了一个烤熟的地瓜过来。敏学接过地瓜咬了一口,品了品,还真是地瓜,便把地瓜往地上一扔,说:“真的也不是什么好货!一股子腌萝卜味,难吃死了。”说完,转身欲走。卖烤地瓜的不干了,一把抓住敏学的胳膊,说:“你没事挑刺儿,吃了我的地瓜不给钱不说,还往地上扔,你赔我的地瓜!”敏学素来是横行霸道惯了的,现在见一个卖烤地瓜的竟敢用那只臭手当街拉住自己的高贵胳膊,不禁大怒。敏学出来剪头只带了一个家丁,敏学叫了一声:“给我打!”主仆二人揪住卖烤地瓜的就是一阵狠打,直打得卖烤地瓜的满头满脸都是血,跪在地上连连告饶

[1] [2] 下一页

 
  |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Copyright 2006-2009 © www.lsqn.cn All rights reserved
历史千年 版权所有